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6 頁:言語理解 |
第 14 頁:數(shù)量關系 |
第 16 頁:判斷推理 |
第 23 頁:資料分析 |
第 26 頁:參考答案 |
51.孔子嘗曰:“未知生,焉知死?”生與死自孔子時起便是中國人始終關注的問題,并得到各種回答。尤其在漢代,人們以空前的熱情討論這兩個問題,不僅是出于學者的學術樂趣,亦出于普通民眾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說,在中國思想史上,對生的問題的關注似乎遠勝于對死的問題的追問。有時候人們確實覺得后者更重要,但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為人們最終分析認為,死是生的延續(xù)。
這段文字的核心觀點是:
A.孔子關于生死的看法對中國人產生深遠影響
B.生與死是中國思想史上長期受到關注的問題
C.中國人對生與死的問題的討論實際以生為旨歸
D.對生死問題的不同答案源自討論者的不同觀念
52.一些人有這樣一種思想誤區(qū),即只講“實現(xiàn)自身價值”,不講“提高自身價值”。人當然天生就有價值,這價值應當重視,但還有待提高。提高不能靠包裝與炒作,必須要真正提高質量,具體表現(xiàn)無非就是德與才,這兩方面的提高,只有通過克己修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克己修身,如何能成“大器”?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辈唤浧D苦磨煉,如何能“增益其所不能”?
這段文字意在:
A.澄清對待自身價值的思想誤區(qū)
B.強調德才兼?zhèn)涫侨瞬刨|量的核心
C.批評某些人一味自我包裝炒作的行為
D.闡明克己修身對提高自身價值的重要意義
53.人類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傾向,一個有經驗的談話者,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jié)奏與對方相稱,就連坐的姿勢也盡力給對方在心理上有相容之感。比如,并排坐著比相對而坐在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
這段話的主旨是:
A.有經驗的談話者一般都比較自信,在交談過程中能掌控局面
B.人們總是更善于和自己熟悉的人談話
C.談話過程中的坐姿與聲調、音量、節(jié)奏等同樣重要
D.創(chuàng)造相容感能對談話過程產生積極的作用
54.為什么喝一小杯酒臉就變得紅彤彤?日前,研究人員找到了些許頭緒,50%的亞洲人,肝臟中的乙醇代謝酶都存在突變現(xiàn)象,其代謝的速率比正常酶高出100倍。這使得代謝產物乙醛迅速聚集,導致面部血管充血腫脹,從而變成一張大紅臉。這一基因變異在華東華南一帶發(fā)生率高達99%,而西北僅60%到70%,藏族人不到14%。而基因變異的人種分布與先后完成稻米馴化的地域存在某種重合性,研究人員懷疑,它很可能是出自一種保護作用,減少過量攝入來自米酒的酒精對人體產生的傷害。
根據(jù)這段文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喝酒臉變紅是基因自我保護的一種機能
B.喝酒臉變紅的人受到酒精的傷害可能較小
C.藏族人的乙醇代謝酶速率比較低
D.紅臉是由乙醇代謝酶的突變造成的
55.相比于儒家的以政治倫理為核心的“道”,老莊之“道”因其玄虛的特征,更宜于作出超越性的解釋,從而滿足人們對于生命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渴望:它永遠具有無限的可能,化生萬物卻始終保持自身的虛靜,不因世間的變化而發(fā)生任何改變。在萬物源于道的根本原理之下,個體生命與道本是統(tǒng)一的;當生命擺脫了俗世的成敗毀譽的羈絆而與道化合為一時,從精神意義上說,它自然也就獲得了道所具有的品性。正是上述區(qū)別,造成了魏晉時代儒學的衰落與老莊學說的興起。
這段文字旨在說明:
A.儒學與道學在對生命意義的解讀上存在本質不同
B.道學蘊含的宗教意味迎合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C.魏晉時代儒學衰落而老莊學說興起的原因
D.只有擺脫俗世的羈絆,人才能體悟“道”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