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檢和考察
進入體檢人數與該職位計劃招錄人數比例為1:1。進入體檢人員按職位綜合成績從高到低順序依次確定。按職位以綜合成績排序末位考生出現并列時,依筆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的順序確定進入體檢人員。
招錄職位面試人員數未達到規(guī)定比例的,按如下辦法確定進入體檢人員:
(1)招錄職位面試人員多于招錄職位數但又未達到規(guī)定比例數的,按綜合成績從高到低的順序確定。
(2)招錄職位面試人數少于或等于招錄職位數的,考生的面試成績不低于本場參加面試人員平均面試成績的進入體檢;低于本考場面試人員平均面試成績的不能進入體檢,取消或縮減該職位招錄計劃。
體檢由市委組織部和市公務員局按歸口分別組織。參加體檢考生到定點醫(yī)院按《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關于修訂〈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及〈公務員錄用體檢操作手冊(試行)〉的通知》(人社部發(fā)[2010]19號)或《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體檢項目和標準》及《司法行政機關錄用監(jiān)獄勞教人民警察體檢項目和標準》進行體檢。對體檢不合格的項目,考生如有疑義可復檢一次,復檢結果必須由醫(yī)院、體檢醫(yī)師和監(jiān)督人員同時簽字確認,并通知考生。
體檢費按醫(yī)院體檢收費標準,由參加體檢的考生繳納。除報名筆試考務費和體檢費外,考生不再繳納其他費用。
考察工作由市公務員主管部門按歸口分別實施,以適當方式組織對擬錄用人選進行考察。著重審核確認考生報名時提供的本人情況是否真實有效,考察被考察對象思想政治素質、能力素質、遵紀守法、廉潔自律情況、道德品質修養(yǎng)、人際溝通能力、心理調適能力、日常工作情況,以及需要回避的情況等。要實事求是,對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分析,準確把握考察對象的情況,力求全面、客觀、公正,形成書面考察意見。
體檢后所出現的缺額,從缺額職位面試考生中,按綜合成績從高到低依次遞補。
五、公示
擬錄用人員名單由市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歸口上報省委組織部和省公務員局統一進行網上公示。公示內容包括擬錄用人員姓名、性別、準考證號、擬錄用職位、工作單位或畢業(yè)院校。同時公布監(jiān)督投訴電話,接受社會監(jiān)督。公示期為7天。公示期間發(fā)現問題的考生,如經查實,取消錄用資格。
六、錄用
省委組織部、省公務員局制發(fā)錄取結果的通知。市委組織部、市公務員局按分工負責發(fā)放錄取通知書并辦理錄用手續(xù)。新錄用人員憑錄取通知書,辦理行政、工資、戶籍遷移等有關手續(xù)?忌唤涗浻,必須在規(guī)定期限內辦理有關手續(xù)并報到上班。新錄用人員試用期為一年,試用期從新錄用公務員到招考單位報到之日算起。試用期滿考核合格的予以正式任職;不合格的,取消其錄用資格。新錄用人員最低服務年限為5年。
七、紀律要求
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公務員是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政策性強,社會影響大。市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在招考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堅持原則,嚴格程序,嚴肅紀律,防止和杜絕不正之風,嚴禁徇私舞弊;要自覺接受紀檢監(jiān)察和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確保招考工作順利進行,力求公開、公平、公正。凡參與考試組織工作的人員,發(fā)生違反政策規(guī)定、弄虛作假、泄密等行為的,一經查實,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報考人員如果惡意注冊報名信息,擾亂報名秩序或者偽造學歷證明及其他有關證件騙取考試資格的,一經查實將取消本次報考資格,并且五年內不得報考公務員;在筆試、面試、體檢和考察等過程中舞弊、弄虛作假的,將根據《公務員錄用考試違紀違規(guī)行為處理辦法(試行)》,視情節(jié)輕重給予相應處分。有組織作弊、冒名頂替等嚴重違紀違規(guī)行為的,將終身不得報考公務員。
特別提示:
1.考生報名時必須提交準確、暢通的聯系電話,并建議關注考試的相關公告。如面試、體檢等出現遞補情形時,因無法與考生取得聯系所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自行負責。
2.本次考試只指定考試大綱,不指定考試教材和輔導用書。公務員主管機關和招考部門不舉辦也不委托任何機構舉辦考試輔導培訓班。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假借公務員考試命題組、專門培訓機構等名義舉辦的任何輔導班、輔導網站或發(fā)行的出版物、上網卡等,均與本次考試組織者無關。敬請廣大報考者提高警惕,切勿上當受騙。
附件:1.西安市2010年度統一考試錄用各級機關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工作人員黨群系統職位表
2.西安市2010年度統一考試錄用各級機關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工作人員行政系統職位表
3.西安市2010年度統一考試錄用各級機關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工作人員考試公共科目大綱
************西安市委組織部
西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十日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