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學的建立
從16世紀到19世紀末,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逐 步形成了教育理論體系,產(chǎn)生了獨立形態(tài)的教育學。
(一)教育學的形成
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開端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 ius, 1592—1670)的《大教學論》(1632年)。全書由總論、體育、教學論、德育 論、學制系統(tǒng)、課程論、實現(xiàn)教育改革計劃的呼吁等6篇33章組成,為近代教育學 體系建立了基本框架。
夸美紐斯深受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年輕時期就具有民主主義思想,強調(diào)教育 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應受到 同樣的教育;其次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fā)展的原則;三是要進行將廣泛的自然知 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僅強調(diào)宗教教育。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 他的著作《大教學論》中。
啟蒙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自然性作了新的解釋,并使之哲學化。這首先要 提到法國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盧梭對自然性的強調(diào)到了 使之與現(xiàn)代文明對立的程度。他因宣揚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愛彌爾》而 險些被當局逮捕。他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為社會和環(huán)境所歪曲、不受習俗和偏見 支配的人性,即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平等、淳樸和良知。盧梭認為,人的本性是善 的,但被現(xiàn)存的環(huán)境和教育破壞了,假如能為人造就新的、適合人性健康發(fā)展的社 會、環(huán)境和教育,人類就能在更高階段回歸自然。因此,人為的、根據(jù)社會要求強 加給兒童的教育是壞的教育,讓兒童順其自然發(fā)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遠離社 會影響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rmel Kant,1724—1804)的影 響很大?档略谒恼軐W里,探究道德的本質,充分肯定了個人的價值。他力圖通 過教育實現(xiàn)他的哲學思想,改造社會。他認為,人的所有自然稟賦都有待于發(fā)展,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教育的任務在于充分發(fā)展人的自然稟賦,使人人都成 為自身,成為本來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rm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深受盧梭和 康德思想的影響,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懷和仁愛精神進行了多次產(chǎn)生世界影響的教育 試驗。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fā)展兒童的一切天 賦力量。教育應該是有機的,應做到智育、德育、體育一體化,使頭、心和手都得 到發(fā)展,教育者的首要職責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個人特征的人。他主張教育要遵 循自然,教育者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必須和兒童的本性一致,教育應使兒童自然地發(fā) 展下去,并把這種發(fā)展引向正確的道路。
步入近代,國家教育思想與民主教育思想都在發(fā)展。這在英國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身上得到集中體現(xiàn)。一方面,他提出著名的“白板說”, 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 平等,“人類之所以會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人 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張的又是紳士教育。紳士應當既有貴族氣派, 又有資產(chǎn)階級利己主義的理智,克制欲望,確保個人的榮譽和利益。形成鮮明對照 的是,他輕視國民教育,認為普通的學校里集中了 “教養(yǎng)不良、品行惡劣、成分復 雜”的兒童,有害于紳士的培養(yǎng),主張紳士教育應在家庭中實施。
這一時期的教育著作,雖然還不是以一門獨立學科的體系來論述教育,但它們 都為教育學科的獨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
一般認為,教育學創(chuàng)立的主要標志是:①研究對象:教育問題成為一個專門的 研究領域;②概念和范疇:形成了專門的反映教育本質、教育概念以及教育范疇的 體系;③研究方法:科學的研究方法;④研究結果:產(chǎn)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學家, 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的、系統(tǒng)的教育學著作;⑤組織機構:有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①
教育學這門規(guī)范性學科的建立,通常以赫爾巴特(Joharm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學》(1806年)為標志。全書除緒論外,由教育的一般 目的、興趣的多方面性和性格的道德力量等3編14章組成。該書第一個提出要使教 育學成為科學,認為教育學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其理論基礎,并把其教學理論建 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 學的基礎!镀胀ń逃龑W》被認為是對后世影響最大、第一部明確構建教育科學體系 的教育專著,為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國的柯尼 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授教育學。1809—1833年間,赫爾巴特一直在柯尼斯堡大 學繼續(xù)康德的哲學講座,講授教育學,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學講授綱要》。 赫爾巴特把哲學中統(tǒng)覺觀念移用到教學上,強調(diào)教學必須在接收新教材的時候,喚 起心中已有的觀念;赫爾巴特認為多方面的教育應該是統(tǒng)一而完整的,學生所學到 的一切應當是一個統(tǒng)一體;赫爾巴特強調(diào)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課堂教學的作用、教材 的重要性和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特點;赫爾 巴特所提出的教學過程“四段論”即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曾一度風行世界, 對許多國家的教育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被他的學生所繼承與發(fā)展, 逐漸形成了 “赫爾巴特學派”,也被后人稱為“傳統(tǒng)教育派”,極大地影響了 19世紀 以后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發(fā)展。
三、教育學的發(fā)展
由赫爾巴特創(chuàng)立的教育學,支配和影響著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西方教育, 但人們對它的批判和反思從未停止過。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教育實 踐的不斷深入,現(xiàn)代教育學崛起了,其具體表現(xiàn)就是: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教育學流派 和重要的教育學著作,教育學理論進入一個多元化的發(fā)展時期。
(一)實驗教育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實驗心理學發(fā)展的影響,歐美一些國家興起了用自然 科學研究的實驗法,研究兒童發(fā)展及其與教育的關系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教 育學家梅伊曼(E.Meumann,1862—1915)和拉伊(W. A. Lay,1862—1926),主要代表作有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1914年)和拉伊的《實驗教育學》(1908 年)。實驗教育學所強調(diào)的定量研究成為20世紀教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范式,推動 著教育科學的發(fā)展。
(二)文化教育學
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教育學,出現(xiàn)于19世紀末的德國,主要代表人物有狄爾泰 (W. Dilthey, 1833—1911)、斯普朗格(E. Spranger, 1882—1963)、利特(T. Litt, 1880-1962)等人,主要代表著作有狄爾泰的《關于普遍妥當?shù)慕逃龑W問題》、斯普 朗格的《教育與文化》、利特的《職業(yè)陶冶、專業(yè)教育、人的陶冶》等。文化教育學 派認為,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爾巴特的純粹概念思辨,也不能使用實驗教育學 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而必須采用理解與解釋的方法,正如狄爾泰所說:“我們說明自然,我 們理解生命!痹谖幕逃龑W派看來,教育是一種文化活動,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社 會歷史的客觀文化向個體的主觀文化轉變,并將個體的主觀世界引導向博大的客觀 文化世界,培養(yǎng)完整的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陶冶與喚醒,發(fā)揮教師與學生個體 兩方面的積極作用,建構和諧對話的師生關系。文化教育學派與實驗教育學派的發(fā) 展,在方法論上對教育學的重構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關推薦:2010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梳理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