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一、單項(xiàng)選擇題 |
第 2 頁: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題 |
第 3 頁:三、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題 |
第 4 頁:四、綜合知識(shí) |
第 5 頁: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
第 6 頁:答案 |
三、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shù)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yuǎn),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碧锛尚湃恢c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zhì),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奔锐Y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于是忌進(jìn)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后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庇谑悄艘蕴锛蔀閷ⅲ鴮O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jì)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nèi)。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jù)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碧锛蓮闹,魏果去邯鄲,與齊戰(zhàn)于桂陵,大破梁軍。
后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hào)為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饼嬩感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蹦藯壠洳杰,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fā),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齊因乘勝盡破其軍。
(節(jié)選自《史記》)
11.對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君弟:您只管
B.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再勝:第二次取勝
C.齊威王欲將孫臏將:率領(lǐng)
D.士卒亡者過半矣亡:死亡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
B.趙急,請救于齊受任于敗軍之際
C.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D.齊因乘勝盡破其軍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13.對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內(nèi)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yuǎn)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據(jù)其街路指代前文中的“大梁”
C.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指代前文中的“龐涓”
D.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fā)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樹白”
1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孫臏軍事才能的一組是()
、賹O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
、诰虞w車中,坐為計(jì)謀。
③與齊戰(zhàn)于桂陵,大破梁軍。
④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
、蓠R陵道狹,而旁多陰隘,可伏兵。
、抻谑橇铨R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1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孫臏原在魏國,因受迫害而淪為刑徒,后來,他暗地里見到并說服了齊國使者,得以逃到齊國,受到齊國將軍田忌的信任和像對待客人一樣的款待。
B.在田忌與齊王等人賽馬時(shí),孫臏教給田忌用下等馬與對方的上等馬對比,用上等馬與對方的中等馬對比,用中等馬與對方的下等馬對比,結(jié)果一負(fù)、一平、一勝,贏了齊王千金。
C.本文記敘的“圍魏救趙”和“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現(xiàn)出孫臏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其中“馬陵道之役”的勝利,更是由于他通過仔細(xì)研究,充分掌握了敵我情況而取得的。
D.文章刻畫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動(dòng)逼真。寫孫臏的出謀獻(xiàn)策,往往只說做法,不講原因,到了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這種寫法,曲折有趣,引人入勝。
得分評卷人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