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教學設計題 |
第 4 頁:案例分析題 |
11.閱讀下面《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實錄(節(jié)選),按要求答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對畫線部分的理解,不準確的是( )。
A.這樣的提問能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的距離,讓學生進行角色代入,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內心B.能夠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到共性的問題,并且自然地進行深入啟發(fā)
C.隨口引來詩句,既回應了學生的回答,又讓語文課堂充滿了人文氣息
D.較之前面幾位同學的回答,這位學生的回答有點跑題
12.閱讀下面的案例,按要求答題。
一位教師既是班主任,又是該班的語文老師,當學生中出現(xiàn)情竇初開的早戀者,他便帶領學生一起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一封信》,這篇文章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闡釋了愛情的真諦;當發(fā)現(xiàn)學生意志力不堅強,缺乏學習的動力時,便一起學習《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贰犊涓钢鹑铡返仍⒀怨适轮胁慌吕щy、堅韌頑強的精神;當學生不理解父母的辛勞,一味地埋怨父母親時,他通過朱自清的《背影》,將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蹣跚”的背影呈現(xiàn)于學生腦海,讓學生懂得父愛的深沉。
對于該教師的教學行為,以下評價不合適的是( )。
A.這位教師的教學行為體現(xiàn)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B.這位教師很懂得在教學中挖掘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資源
C.語文教育不能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反復訓練,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正體現(xiàn)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滲透
D.這位教師沒有明確區(qū)分語文教師和班主任的身份,容易使語文課堂陷入德育的泥淖
13.闋讀下面的案例,按要求答題。
某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是這樣設計的:
在下邊兩種情況下,你將分別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說出來與同學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某位教師把兩個題目改為了下面的內容,并且讓學生們進行討論。
改后題目:父親來到崖下,看到“我”孤身一個在懸崖上,有幾種救我脫險的方法?為什么文中父親的做法讓作者“永遠忘不了”?
老師改變題目后,學生變得更有興趣,對第一個問題的討論,學生總結出以下幾點:
父親救我的方法至少有三種:一是父親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來。二是先把我罵一頓,然后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親那樣,讓我自己下來。
對三種救法的后果,學生也發(fā)表了許多看法。第一種,我雖然被救下來了,但我可能還會如以前那樣膽小。第二種,雖然會被我父親救下,但我的心里會有抹不去的陰影。第三種,我可能會摔傷。
對以上案例的評價,不準確的是( )。
A.課后練習的設計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隨意改變不利予教學內容的統(tǒng)一性、連貫性
B.學生在這些討論中,更進一步地認識到這篇課文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C.老師的練習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討論問題讓課堂更富有生命力
14.閱讀下面《紫藤蘿瀑布》的教學實錄,按要求答題。
初讀課文后,教師提問:“你認為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給你的印象最深?”一個學生回答
道:“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瘜︖@位學生的回答,教師沒有進行正面評價,而是說“下面我們看看課文的第一段寫了什么”,接著又回到串講的老路。
對以上教學實錄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
A.這個學生很聰明,準確地抓住了文章的關鍵句
B.如果教師因勢利導,以這個句子為切人點,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教學重點、難點將會迎刃而解
C.如果教師給予正確評價和反饋,將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認識也可能上一個臺階
D.教師不應該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否則將會失去教學主動性,必要的時候要拉回學生的思維
15.下面是一位教師上作文課的教學實錄(片段),按要求答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生:[D]貫通前后,通達文意。
對畫線部分的分析,不準確的是( )。
A.開門見山,明確修改范圍,使作文訓練具有針對性
B.學生已經修改好了,重新讀一遍沒有必要
C.既肯定了學生的改法,又提出新的方法,這樣不打擊學生積極性,又能達到多重訓練的目的
D.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在訓練中已經初步掌握了“連貫”的技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