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diào)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diào)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3.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怎樣覆滅的?
一、黃花崗起義:
(一)1911年4月27日,在黃興帶領下,120多革命志士在廣州起義。
(二)失敗后遇難者有72人被葬于廣州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
二、關系民族權益和個人利益的保路運動:
(一)1911年5月清政府為了籌集借款,宣布“鐵路干線收歸國有”,并將粵漢、川漢鐵路的路權出賣給帝國主義,引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四省民眾反對,四川尤其強烈。
(二)一開始各省立憲派倡導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鎮(zhèn)壓。署理四川總督趙爾豐下令向請愿群眾開槍,當場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廣大群眾在同盟會會員的參與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裝暴動。
三、武昌起義:
(一)隨著革命形勢成熟,湖北新軍中的共進會和文學社決定在武昌起義。
(二)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當夜占領武昌,三日之內(nèi)革命黨控制了武漢三鎮(zhèn),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四、各地響應:
(一)從武昌起義到11月9日,湖北、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蘇、貴州、安徽、廣西、福建、廣東等13省和上海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二)其他省份也爆發(fā)了各種各樣的武裝起義和群眾自發(fā)斗爭,清政府統(tǒng)治土崩瓦解。
五、清朝滅亡:
(一)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二)在中國延續(xù)了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覆滅。
4.中華民國是怎樣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采取的政策都有哪些?
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一)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
(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二、南京臨時政府性質(zhì)是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性質(zhì)的革命政權:
(一)在人員構成上,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控制著這個政權。除孫中山作為臨時大總統(tǒng)擁有統(tǒng)治全國和統(tǒng)率海、陸軍之權外,陸軍、外交等重要部的總長和所有各部的次長全由革命黨人擔任。同盟會會員在作為國家立法機關的臨時參議院中占多數(shù)。
(二)在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愿望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1)掃除種種封建弊端,保護人權。(2)鼓勵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提倡興辦工廠、礦山、銀行、墾殖事業(yè)等。(3)禁止刑訊,保護華僑,禁止販賣華工,禁止買賣人口,廢除奴婢,禁止種植和吸食鴉片。(4)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廢止小學讀經(jīng),禁用清政府學部頒行的各種教科書。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性質(zhì):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zhì)的法典。
2.內(nèi)容:(1)“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而“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2)設國務總理,作為政府首腦。(3)內(nèi)閣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作為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4)設法院,行使司法權。(5)設參議院為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參議院有彈劾大總統(tǒng)和國務員的權利。(6)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財產(chǎn)、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等自由,享有請愿、陳述、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民主權利。
3.意義: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臨時政府局限性:
(一)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
(二)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nóng)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護私有財產(chǎn)為借口,維護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財產(chǎn)。
相關推薦:2010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xiàn)代史第一專題講義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