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現(xiàn)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體重下降、乏力、腹脹、肝區(qū)不適或隱痛,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升高,少數(shù)病人可出現(xiàn)輕度黃疸。體格檢查可觸及腫大的肝臟(一般在右肋下2~3cm以內(nèi)),表面光滑,邊緣圓鈍,質(zhì)地軟或中等硬度,可有輕度壓痛,部分病人有叩擊痛。重癥病人可出現(xiàn)肝硬化表現(xiàn)。
對于脂肪肝,專業(yè)的中醫(yī)治療,不僅副作用小,效果也比較顯著,長期、合理使用可達到既治病又防病的效果。但一定要選擇專業(yè)的醫(yī)生,隨便找一個大夫就開始吃藥的做法并不可取。中醫(yī)理論認為,脂肪肝屬于“積聚”與“瘀痰”范疇,癥見舌質(zhì)暗,可伴紫點、瘀斑,膩苔,出現(xiàn)率約占病人的65%。該病的發(fā)生機理,是以氣虛、氣滯為本,以血瘀、濕熱或痰飲為標,以飲食不節(jié)、運動過少、過度腦力活動或情緒不佳、肝失疏泄為誘因,以氣虛、氣滯于內(nèi),肝臟絡(luò)脈阻塞,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痰、瘀互結(jié)于脅下為基本病機。按照所述病機,脂肪肝可大致分為4型,其治法
1.氣虛氣滯型
治法為健脾益氣和中,佐以疏肝解郁行氣。方當以四君子湯、柴胡疏肝散與逍遙散,并結(jié)合病人具體情況化裁。
全方健脾補氣理氣為主,兼有行血,調(diào)肝為重,佐以健脾,柴胡為升,枳殼為降。主要藥物為:黨參15g,炙黃芪24g,炒白術(shù)10g,醋柴胡8g,炒枳殼6g,炒白芍10g,生甘草6g,全當歸10g,云茯苓24g,劉寄奴15g,益母草15g.
2.氣滯血瘀型
方法為疏肝養(yǎng)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湯為主加減。
全方氣血雙調(diào),養(yǎng)血破瘀,以降為主,降中有升。主要藥物為生黃芪15g,元胡6g,丹參10g,川芎10g,山楂15g,不用桃仁。
3.肝膽濕熱型
方法為清熱解毒、祛濕化濁,主要藥物為:苦參10g,土茯苓30g,蒼術(shù)10g,青皮10g,陳皮6g,車前子15g,荷葉20g,甘草6g.
4.痰瘀型
方法為柔肝養(yǎng)血,化濁消瘀。取旋覆花湯和大黃蟲丸之意加減。既要通利三焦,利膽降濁,化痰消瘀,又要防止損傷正氣。主要藥物為:昆布10g,梔子15g,茵陳6g,制大黃6g,土元10g,郁金10g,陳皮12g,云苓30g,旋覆花(包)10g,丹參15g,益母草15g,劉寄奴15g.
治療過程中,病情在不斷變化,應(yīng)堅持中醫(yī)理論指導,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堅持辨證論治、辨體質(zhì)論治,實行個體化、分階段論治。在藥物選擇方面必須較為嚴格,凡是有報道、證實有明確肝毒性作用的中藥,不宜再長期給病人使用。再者用藥宜少而精,不是越多越好。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