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的重要過程。它既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又是對學生素質與綜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我校一直以來都將社會實踐經(jīng)歷作為拓展學生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講求從社會需求出發(f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從而鍛煉自我,豐富自我,以更好地服務社會。不是每個學校的學生都能享受如此好的優(yōu)待,不是每個學校都能為學生提供這種實踐的機會,也不是每個學校都能如此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僅僅一個月的暑期實踐,我們學到的東西、得到的鍛煉卻是十年寒窗都未能給予的。
我們今年暑期的社會實踐是基于專業(yè)知識而展開的專題調研,圍繞“臨床工作中常用非語言表達的系統(tǒng)研究”而展開的。
非語言溝通是以人體語言(非語言行為)作為載體,通過人的目光、表情、動作和空間距離等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往[1].非語言溝通除了能輔助有聲語言的作用外,由于其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吸引力,又可跨越言語不通的障礙,所以往往比語言非信息更要富有感染力.對正常人而言,交往中約有65%用到非語言溝通技巧.而對于言語障礙患者來說,非語言溝通尤為重要,它可跨越言語溝通障礙,使醫(yī)護人員、家屬等及時準確地收到患者發(fā)出的信息,并采取措施讓患者得到情感、信息及醫(yī)療護理的支持,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為了幫助言語障礙患者與他人溝通,擴大非語言交流在臨床中的應用,筆者開展了本次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言語障礙患者在臨床中的具體需要及其在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中的分布,便于進一步探求運用非語言技巧滿足患者需要的最佳方式,促進患者身心健康。
研究背景:
臨床上有很多因基礎疾病(如腦血栓,腦卒中,腦出血,帕金森等)或因治療方式(如氣管插管等)而導致的非先天性失語的患者,這一部分群體因語言障礙無法及時有效地與醫(yī)護人員或者家屬進行交流與溝通,嚴重者甚至可延誤病情,從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復。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便是尋找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患者使用一些非語言手段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及時與醫(yī)護人員交流病情變化情況及身心需要,以便他們能在及時采取措施完善治療和護理方案的同時,滿足患者的各種需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已有許多關于非語言在臨床應用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研究,為了能更好的將非語言形式應用到臨床當中去,我們團隊認為必須先了解非先天性言語障礙患者在住院期間在治療、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需要,才能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將各種需要轉換成手勢、表情、圖片等非語言形式供其使用。為此,我們團隊開展了此次實踐調研。
實踐過程
一。試行初定方案,發(fā)現(xiàn)重大問題
在申請校級團隊時我們團隊就已確定調研主題為臨床工作中常用非語言表現(xiàn)形式(non-verbal)詞匯的搜集與試用,調研方法為訪談法,通過訪談臨床中的言語障礙患者、電話隨訪已康復的曾經(jīng)歷暫時性語言障礙的人群、入戶訪談已康復的曾經(jīng)歷暫時性語言障礙的人群、訪談神經(jīng)內科富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護士來搜集言語障礙患者在失語期溝通時的常用詞匯,并在臨床中初步試用。
在7月7日上午,我們團隊中的成員聚合在一起,制訂了訪談對象的入選和排除標準以及其他一些表格資料。當日下午,我們一行來到接收單位——齊魯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向該科護士長具體介紹了我們這次實踐的主題和方法,并請她簽署了《申請對貴科室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的知情同意書。之后,獲得護士長的允許后,我們翻閱了該科室的病例并到病房看了一下具體情境,按照既定的入選和排除標準,選定了符合條件的患者作為訪談對象,為第二天的正式訪談做好準備。
7月8日和7月9日這兩天對已確定的訪談對象進行訪談,根據(jù)已制定的訪談導引,我們主要訪談了一位因喉癌放療手術而失語的患者和一位因小腦萎縮而失語的老人的家屬。通過訪談,我們獲得了一些臨床常用詞匯,但是也發(fā)現(xiàn)了兩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第一,訪談獲得的詞匯較少。已獲得的這些常用詞匯基本上是在我們的主動引導詢問之下才得到,失語患者本人或其家屬能主動提供的詞匯范圍有限,我們認為僅僅通過這種方法,即使是繼續(xù)訪談更多失語患者,也無法挖掘出失語患者所有的必需詞匯。第二,原定的電話隨訪和入戶訪談計劃基本無法實施。由于神經(jīng)內科的現(xiàn)有失語病人較少,我們向護士長咨詢了有關電話隨訪及入戶訪談的問題,若要確定電話隨訪及入戶訪談的對象,應根據(jù)其病歷來決定,但是護士長告知我們已出院病人的病歷都被保存在病案室中,若沒有病人的住院號或姓名,就無法獲得病人的病歷資料,因此原定的電話隨訪和入戶訪談計劃就被否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