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yī):
肝硬化失代償期可出現(xiàn)腹部膨脹如鼓,伴小便短少,腹壁青筋暴露等,與中醫(yī)的“水臌”相類似,可歸屬于“單腹脹”、“鼓脹”等范疇。
一、中醫(yī)病因病機
1.酒食不節(jié) 嗜酒過度,或飲食不節(jié),使脾胃受傷,運化失職,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水濕停聚而致腹部脹大。
2.情志失調 情志抑郁,肝氣郁結,氣機不利,則血行不暢,同時肝氣乘脾,運化失職,以致氣滯血瘀與水濕交結。
3.感染血吸蟲 內傷肝脾,氣滯瘋瘀,水濕停聚,而見腹部脹大。
4.他病轉化 黃疸、積聚等病日久不愈轉化而成。
總之,本病的病變臟腑在肝臟,與脾、腎密切相關,初起在肝脾,久則及腎;静C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腹中。本病晚期水濕郁而化熱,蒙蔽心神,引動肝風,迫血妄行,出現(xiàn)神昏、痙厥、出血等危象。
二、中醫(yī)辨證論治
實證:
1.氣滯濕阻證
證候:腹大脹滿,按之軟而不堅,脅下脹痛,飲食減少,食后脹甚,得噯氣或矢氣稍減,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利濕。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
2.寒濕困脾證
證候: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甚則顏面微浮,下肢浮腫,怯寒懶動,精神困倦,脘腹痞脹,得熱則舒,食少便溏,小便短少,舌苔白滑或白膩,脈緩或沉遲。
治法:溫中散寒,行氣利水。
方藥:實脾飲加減。
3.濕熱蘊脾證
證候:腹大堅滿,脘腹撐急,煩熱口苦,渴不欲飲,或有面目肌膚發(fā)黃,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方藥: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加減。
4.肝脾血瘀證
證候:腹大脹滿,脈絡怒張,脅腹刺痛,面色晦暗黧黑,脅下癥塊,面、頸、胸壁等處可見紅點赤縷,手掌赤痕,口干不欲飲,或大便色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化氣行水。
方藥:調營飲加減。
虛 證:
5.脾腎陽虛證
證候:腹大脹滿,形如蛙腹,朝寬暮急,神疲怯寒,面色蒼黃或 白,脘悶納呆,下肢浮腫,小便短少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補脾,化氣利水。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加減。
6.肝腎陰虛證
證候:腹大脹滿,甚或青筋暴露,面色晦滯,口干舌燥,心煩失眠,牙齦出血,時或鼻衄,小便短少,舌紅絳少津,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化氣利水。
方藥: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湯加減。
相關推薦:
2014執(zhí)業(yè)醫(yī)師復習備考中五大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