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5年中西醫(yī)結(jié)合助理醫(yī)師考試精選復(fù)習(xí)資料匯總
氣陰耗傷證
咳嗽無力,氣短聲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較多,偶或夾血,或咯血,血色淡紅,午后潮熱,伴有畏風(fēng),怕冷,自汗與盜汗可并見,納少神疲,便溏,面色恍白,顴紅,舌質(zhì)光淡,邊有齒印,苔薄,脈細弱而數(shù)。
證機概要:陰傷氣耗,肺脾兩虛,肺氣不清,脾虛不健。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代表方:保真湯或參菩白術(shù)散加減。前方功能補氣養(yǎng)陰,兼清虛熱,主治肺脾氣陰耗傷,形瘦體倦,咳而短氣,勞熱骨蒸等;后方健脾補氣,培土生金,主治食少腹脹,便溏,短氣,面浮,咳痰清稀等。
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shù)、甘草、山藥補肺益脾,培土生金;北沙參、麥冬滋養(yǎng)肺陰;地黃、阿膠、五味子、冬蟲夏草滋腎水以潤肺燥;白及、百合補肺止咳,抗癆殺蟲;紫菀、冬花、蘇子溫潤肺金,止咳化痰。
若夾有濕痰者,可加姜半夏、橘紅、茯苓等燥濕化痰;咯血量多者,可加山萸肉、仙鶴草、煅龍牡、參三七等,配合補氣藥,共奏補氣攝血之功;若見勞熱、自汗、惡風(fēng)者,可宗甘溫除熱之意,取桂枝、白芍、紅棗,配合黨參、黃芪、炙甘草等和營氣而固衛(wèi)表;兼有骨蒸盜汗等陰傷癥狀者,酌加鱉甲、牡蠣、烏梅、地骨皮、銀柴胡等以益陰配陽,清熱除蒸;如納少腹脹,大便溏薄者,加扁豆、苡仁、蓮肉、橘白等健脾之品,忌用地黃、麥冬、阿膠等過于滋膩的藥物。
心陽不振證
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證機概要:心陽虛衰,元以溫養(yǎng)心神。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前方溫補心陽,安神定悸,適用于心悸不安、自汗盜汗等癥,后方益心氣,溫心陽,適用于胸悶氣短、形寒肢冷等癥。
常用藥:桂枝、附片溫振心陽;人參、黃芪益氣助陽;麥冬、枸杞滋陰,取“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意;炙甘草益氣養(yǎng)心;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定悸。
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參、黃芪、附子、肉桂溫陽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參、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益氣斂汗,或用獨參湯煎服;兼見水飲內(nèi)停者,加葶藶子、五加皮、車前子、澤瀉等利水化飲;夾瘀血者,加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兼見陰傷者,加麥冬、甘枸杞、玉竹、五味子;若心陽不振,以致心動過緩者,酌加炙麻黃、補骨脂,重用桂枝以溫通心陽。
相關(guān)推薦:
2014年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成績查詢時間及方式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