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 typhus)又稱虱傳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R.Prowazekii)通過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點(diǎn):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熱、劇烈頭痛、皮疹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病程2--3周。
立克次體是1910年由Ricketts從389例斑疹傷寒病人血液中發(fā)現(xiàn)的。1913年,Prowazekii從患者中性粒細(xì)胞中也找到了病原體;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傷寒中犧牲。為紀(jì)念他們遂將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病原體命名為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國金代張戴人著《儒家親事》初次提出“斑疹傷寒”病名,并能與傷寒鑒別。直到1850年上海流行時才有了準(zhǔn)確記載。
病原學(xué)
普氏立克次體呈多形性球桿狀,大約0.3--1×0.3--0.4μm,最長達(dá)4μm。革蘭氏染色陰性,可在雞胚卵黃囊及組織中繁殖。接種雄性豚鼠腹腔引起發(fā)熱,但無明顯陰囊紅腫,以此可與地方性斑疹傷寒病原體相鑒別。本立克次體主要有兩種抗原:①可溶性抗原,為組特異性抗原,可用以與其他組的立克次體相鑒別;②顆粒性抗原,含有種特異性抗原。近來發(fā)現(xiàn)普氏與莫氏立克次體的表面有一種多肽Ⅰ,具有種特異性,可用以相互鑒別。本立克次體耐冷不耐熱,56℃30分鐘或37℃--7小時即可滅活,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均較敏感。但對干燥有抵抗力,干燥虱糞中可存活數(sh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