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中醫(yī)醫(yī)師《內科學》歷年考情分析匯總
第十七單元 嘔吐
考情分析
|
中醫(yī)執(zhí)業(yè) |
A1 |
A2 |
B1 |
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概述 |
0 |
0 |
0 |
概述 |
0 |
0 |
0 |
病因病機 |
4 |
0 |
0 |
病因病機 |
0 |
0 |
1 | |
診斷和類證鑒別 |
1 |
5 |
0 |
診斷和類證鑒別 |
0 |
0 |
0 | |
辨證論治 |
0 |
0 |
0 |
辨證論治 |
2 |
5 |
2 |
中醫(yī)執(zhí)考中,嘔吐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考的較多,外邪犯胃、飲食停滯、痰飲內阻、肝氣犯胃、脾胃虛寒證嘔吐的主癥、治法、方藥為主要出題點,尤其以痰飲內阻型嘔吐考題較多。助理考試中胃痛的病位考過1題,辨證論治亦是考查重點。
知識要點
概念
嘔吐是一個癥狀,由于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證。
病因病機
1.嘔吐的病因
(1)外邪侵襲 :風、寒、暑、濕之邪,以及穢濁之氣,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水谷隨氣上逆,發(fā)生嘔吐。
(2)飲食不節(jié):飲食過多,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等食物,皆可傷胃、滯脾,而致食停不化,胃氣不能下行,上逆而為嘔吐。
(3)情志失調: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停難化,胃失和降,均可發(fā)生嘔吐。
(4)脾胃虛弱:因勞倦太過,耗傷中氣,或久病中陽不振,脾虛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 以致寒濁中阻而引起嘔吐,或聚而成飲成痰,積于胃中,當飲邪上逆之時,每能發(fā)生嘔吐。亦有因胃陰不足,失其潤降,引起嘔吐(執(zhí)業(yè)2001) 。
2.嘔吐的病機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其氣主降,以下行為順,若邪氣犯胃或胃虛失和,氣逆而上則發(fā)生嘔吐(執(zhí)業(yè)2002/2003/2004)。
診斷和鑒別診斷
1.診斷要點 嘔吐是胃部的病變,是以有聲有物為特征的。
2.鑒別診斷 一般以有物有聲為之嘔,有物無聲為之吐,無物有聲為之干嘔。呃逆以胃氣上逆動膈,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為特征(助理2005) 。
治療原則
實證因邪氣犯胃,濁氣上逆所致,治以祛邪化濁,和胃降逆;虛證乃中陽不振,或胃陰不足,失其和降而成,治以扶正為主,或溫中健胃,或滋養(yǎng)胃陰。
辨證論治
外邪犯胃、飲食停滯、痰飲內阻、肝氣犯胃、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證嘔吐的主癥、治法、
方藥見表6-22 。
表6-22各型嘔吐的主癥及治法
分型 |
主癥 |
治法及方藥 |
外邪犯胃 |
突然嘔吐,可伴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脘滿悶,苔白膩,脈濡緩(助理2006) |
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
藿香正氣散(執(zhí)業(yè)2005) | ||
飲食停滯 |
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穢臭或溏薄或秘結,苔厚膩,脈滑實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
|
保和丸(助理2001) | ||
痰飲內阻 |
嘔吐多為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執(zhí)業(yè)2001/2002/2003/2004/2005,助理2001/2002/2003/2004) |
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
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 ||
肝氣犯胃 |
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悶痛,舌邊紅,苔薄膩,脈弦 |
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
半夏厚樸湯(助理2001/2003)合左金丸 | ||
脾胃虛寒 |
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飲,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 |
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
理中丸(助理2005) | ||
胃陰不足 |
嘔吐反復發(fā)作,時作干嘔,口燥咽干,似饑而不欲食,舌紅津少,脈多細數(shù) |
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 |
麥門冬湯加減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