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刺蒺藜
【拼 音】CIJILI
【英文名】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
【拉丁名】藥材蒺藜Fructus Tribuli原植物Tribulus terrestris L.
【別 名】茨(《詩經(jīng)》)、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jīng)》)、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植志》)、八角刺(《青海藥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植藥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東中藥》)
【處方名】蒺藜、白蒺藜、炒蒺藜、生蒺藜、鹽蒺藜等。生蒺藜為原藥去雜質(zhì)、硬刺及外皮而入藥者。處方中寫蒺藜、白蒺藜均指炒蒺藜。又稱炒白蒺藜。為生白蒺藜用文火炒黃入藥者。兼補(bǔ)肝腎。鹽蒺藜又名炙蒺藜、鹽炒蒺藜。為生白蒺藜用鹽水拌勻稍悶,再用文火炒黃入藥者。偏于平肝補(bǔ)腎。
【來 源】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shí)。
【功 效】散風(fēng),明目,下氣,行血。
【主 治】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瘰疬。
【性味歸經(jīng)】苦辛,溫!侗窘(jīng)》:“味苦,溫。”《別錄》:“辛,微寒(一作‘溫’),無毒!薄端幮哉摗罚 “味甘,有小毒!
入肝、肺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腎三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用藥忌宜】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侗静輩R言》:“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得配本草》:“肝虛,受孕,二者禁用!
【藥物配伍】《本草經(jīng)集注》:“烏頭為之使!迸渖吃份疝,平補(bǔ)肝腎。配制首烏,清肝明目;配白僵蠶,平肝疏肝。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將全株割下,曬干,打下果實(shí),碾去硬刺,簸凈雜質(zhì)。
【炮制方法】蒺藜:漂去泥沙,除凈殘留的硬刺。鹽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 取出,曬干。(每蒺藜100斤,用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 開澄清)《雷公炮炙論》:“凡使蒺藜,揀凈,蒸,從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干用。”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