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考試吧 > 2021中考 > 復(fù)習(xí)指導(dǎo) > 中考語文 > 基礎(chǔ)知識 > 正文

 

  4.刪減。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古代漢語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jié)構(gòu)和相應(yīng)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刪除不譯。例如

  (1)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前出師表》)

  譯文: 從那時以來已經(jīng)二十一年了。

  (2) 狼度簡子之去遠。(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文: 狼估計趙簡子已經(jīng)離遠了。

  (3) 維禹浚川,九州攸寧。(《史記•太史公自序》)

  譯文: 禹疏通河道,使九州安寧。

  原文(1)十位數(shù)與個位數(shù)之間起連接作用的“有”字;原文(2)置于“簡子”和“去遠”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之”字;原文(3)的句首語氣詞“維”字與“寧”前的詞綴“攸”字,現(xiàn)代漢語沒有類似的表達結(jié)構(gòu)和相應(yīng)的詞語,今譯時均可刪除不譯。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徑直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匯,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像一些表示已經(jīng)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一些專有名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xué)術(shù)用語以至專業(yè)術(shù)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例如

  (1)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鄭伯克段于鄢》)

  譯文: 當初,鄭武公在申國娶妻,稱為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

  (2)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譯文: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

  (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譯文: 道可以用言詞表達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說得出來的,就不是常名。

  原文(1)中的人名、國名都移入譯文,保留不譯;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憲宗年號,也保留不譯;原文(3)中的“道”、“名”、“常道”、“常名”都是具特定含義的哲學(xué)概念,也可徑直移入譯文,保留原貌。

  所謂保留,是就字面說的,實質(zhì)上它仍是對譯。這類保留的詞語如須加以說明,可用加注方式處理,如在“元和”后用(唐憲宗年號)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說,而不是翻譯。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jù)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chǔ)上的變通調(diào)整。我們在今譯時應(yīng)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準確信實地譯出原文內(nèi)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和表達習(xí)慣。

  這里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平時練習(xí)中,要注意練習(xí)“操作程序”,這就是

  第一步,將古文中詞的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對應(yīng)著寫下來。

  第二步,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是詞類活用、名詞狀語、前置賓語等。尤其要注意詞類活用。

  第三步,看有無需要調(diào)整的地方(移位、增補、刪減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難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順利地解決。

  三、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復(fù)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誤譯。例如

  (1)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 周道:太子死,立適孫。(《史記•梁孝王世家》)

  (3)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

  (4)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諸葛亮《前出世表》)

  “愛”字在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例(1)中的“愛”字正是吝惜義!拔岷螑垡慌!睉(yīng)譯為“我怎么會吝惜一頭!薄S腥擞捎诓幻鞴帕x,誤譯為“我怎么會疼愛一頭牛”。例(2)的“適”是“嫡”的古字。在宗法社會中正妻稱“適(嫡)”,正妻所生的兒子稱“適(嫡)子”,立嫡長子是宗法社會的王位繼承制度。句中“適孫”,指帝王的長孫,有人按“適”的簡化字“適”譯為“合適的孫子”,與原意相差很遠。例(3)的“剝”,是“撲”的通假字,意思是撲打。有人就“剝”的本義“割裂”來翻譯,造成誤譯。例(4)的“卑鄙”是個詞組!氨啊笔潜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識淺薄?勺g為“地位低,知識淺”。有人把這個詞組理解為雙音節(jié)詞,徑直移入譯文,就誤譯成諸葛亮道德品質(zhì)惡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古代漢語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這類錯誤數(shù)量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齡《狼》)

  (3)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例(1)的“小魯”,有人譯為“小了魯國”,這是由于不了解此處“小”字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而誤譯。此句應(yīng)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小了”。例(2)“其一犬坐于前”,有人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這是不了解“一”字后省略“狼”字,“犬”字是名詞用作狀語而造成的誤譯。因譯為“其中一條狼狗那樣蹲坐在前面!崩(3)中“就木”的“木”字,指棺槨,屬修辭上的借代格!熬湍尽笔亲呦蚬啄荆勺g為“進棺材”。有人譯為“去尋找木頭”。這是由于不了解古代漢語修辭而造成的誤譯。

  3、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常會造成誤譯。例如

  (1) 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 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王禹偁《黃岡竹樓記》)

  (3) 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進士取得做官資格稱“通籍”,意為朝廷中有了名籍。有人譯為“精通書籍”,這是不了解古代習(xí)俗造成的誤譯。這幾句可譯為:“所以看了什么書,總是弄懂并記牢。做官后,官俸化掉,書籍買來,一本本堆得滿滿的。”例(2)“茶煙歇”,有人譯為“茶品完了,煙抽完了”,這是不了解當時社會生活造成的誤譯。原文“煙”指煮茶的爐煙。宋代喝茶要煮過,與現(xiàn)代用開水沖不同;煙草于明代才傳入我國,北宋初的王禹偁根本不可能抽煙。“茶煙歇”應(yīng)當譯為“茶爐的煙散盡了”。例(3)“舉進士”,有人譯為“中了進士”這是不了解唐代的科舉制度與明清不同而造成的誤譯。唐代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稱進士,“舉進士”是“被推舉參加進士科考試”的意思。如已考上進士,就不能說“連不得志于有司”了。

  4、不明解詞的注釋與翻譯的區(qū)別而造成誤譯

  字典辭書與古文注本對字詞的解說與翻譯是不同的。有人不了解這一點,把字詞的解說簡單地移入譯文而造成誤譯。例如

  (1) 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jiān)察御史。(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2) 雩而雨,何也?(《天論》)

  例(1)有人譯為“唐德宗李適年號十九年,〔柳宗元〕由藍田縣尉升任御史臺的屬官,掌監(jiān)察百官、巡按郡縣獄訟、軍械等事!边@是把“貞元”和“監(jiān)察御史”的解說抄入譯文所造成的誤譯。唐德宗年號除“貞元”外尚有“建中”、“興元”;“御史臺的屬官”也不止“監(jiān)察御史”一種。照抄解說,反而造成含義不清、文句不通。例(2)有人譯為“古代求雨的一種祭祀而下雨,為什么呢?”這是照抄“雩”字的解說而造成的誤譯,“雩”是求雨的祭祀,既可用作名詞,也可用作動詞,例(2)中用作動詞!蚌Ф辍睉(yīng)譯為“祈天求雨后下雨了”或“雩祭后下雨了”。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chǎn)生誤譯的重要原因。如上面所舉“其一犬坐于前”句,前面已有“一狼徑去”,而根本沒有出現(xiàn)“犬”字,只要細心分析就會清楚:“其一”是指其中一條狼,只不過“狼”字承前省略了!叭谇啊钡闹髡Z既然是“狼”,“犬坐”當然不是“狗蹲坐”,而只能是“像狗那樣蹲坐”的意思。誤譯者沒有發(fā)現(xiàn)“犬”字是名詞用作狀語而導(dǎo)致誤譯。文章是個整體,字、詞、句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詞與詞、句與句、段落與段落之間,都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的。也就是說,詞、句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義才是確定的。所以必須認真閱讀原文,從文章整體出發(fā)進行今譯,才能少出或不出錯誤。

文章搜索
國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慶
河北 山西 遼寧 吉林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陜西 甘肅 寧夏 青海 新疆
黑龍江 內(nèi)蒙古 更多
中考欄目導(dǎo)航
版權(quán)聲明:如果中考網(wǎng)所轉(zhuǎn)載內(nèi)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quán)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800@exam8.com,我們將會及時處理。如轉(zhuǎn)載本中考網(wǎng)內(nèi)容,請注明出處。
領(lǐng)
免費復(fù)習(xí)資料
最新中考資訊
文章責(zé)編: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