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務員考試越來越熱,國考大軍越來越壯大。隨著考生水平的不斷提高,公務員面試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因此面試備考就顯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條科學合理的備考路線呢?中公教育專家認為,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備考宜早不宜遲,且備考要有藝術性,首先要對報考的職位有所了解,才能有針對性的復習,之后才是充足的知識儲備。那么,考生又該了解自己報考職位的哪些信息呢?了解信息之后又該如何備考呢?中公教育專家就以上問題為廣大考生一一解答。
一、面試前的信息搜集
1、掌握部門職位情況
在報考國家公務員的時候,很少有考生對報考部門與職位的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絕大多數(shù)考生都是憑借自己的專業(yè)興趣和信息碎片選擇部門職位,這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由于公務員筆試實行統(tǒng)一考試,考生對報考部門職位信息獲取的不足,并不會影響考生的筆試成績。但在面試階段,這種情況卻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一方面,在面試的題目設計中,有一部分是公共性質的題目,較常見的諸如求職動機、綜合分析類等等。另一方面,情景處理與應變類試題越來越成為公務員面試的重要題型,某些題目可能將報考職位日常工作的性質、內(nèi)容、方式等,通過現(xiàn)場模擬的方式展現(xiàn)給考生。如果考生對所報職位工作的性質、內(nèi)容、方式等全無了解,就很可能找不到感覺,出現(xiàn)無話可說、無計可施的尷尬局面。
掌握部門職位情況,主要是掌握部門職位日常工作的性質、職責、內(nèi)容、需要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工作程序與方法、工作中的熱點等重要內(nèi)容。
考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了解部門職位的情況,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考生直接登錄該部門的網(wǎng)站,一般情況下網(wǎng)站上都會詳細列出部門的主要領導、職權與責任、規(guī)章制度、近期工作動態(tài)、發(fā)展歷史、領導講話等文件,考生可以作為參考。即便面試問題不涉及以上內(nèi)容,至少通過了解相關情況考生也會增加對報考單位的認同感。
2、了解考試要求
了解考試信息是面試準備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以往面試,都會發(fā)生考生錯過面試時間,或者弄錯面試地點的情況。
考生需要提前了解的考試信息,主要包括面試的時間、地點、需要帶齊的物品(如證件)、進入面試的人數(shù)和比例,這些基本情況考生都可以在網(wǎng)上查詢或者致電招考部門進行查詢。
考生還需要掌握近年報考部門職位的面試信息,如面試方式、面試考官人數(shù)、題目的難度和數(shù)量、出題風格等等。
考生在考前掌握的信息越充分,復習備考就越有針對性,考場上能夠誘發(fā)緊張情緒的意外因素也就會越少,面試的成績才會越高。
二、面試前的知識儲備
1、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題目越來越多地涉及社會熱點問題,以考查考生的社會認知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作為一名公務員,要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并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考生對社會的方方面面要有所關注。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考生在備考時可以多看報紙、新聞以及網(wǎng)上的相關評論,關注社會和政府的動態(tài),同時,對政府政策、重大社會事件、社會熱點的關注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標題熟識的層面上,而是要深入思考,將自己置于政府公務員的位置上,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分析。考生可以借鑒焦點訪談、新聞1+1、面對面等節(jié)目分析問題的思路,拓展自己考慮的問題角度,提升思考問題的深度。此外,考生在復習期間還可以多與同學朋友交流爭論觀點,互相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
2、積累名言警句
回答問題語言干癟無味是考生的通病,要想出彩就必須著力打造語言的亮點。名言警句、俗語、和流行語本身就是“思想的精華”、“情感的提煉”,內(nèi)容高度概括,內(nèi)涵豐富深刻,在面試答題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至少也能起到裝飾和點綴作用,考生如果在自己的答題中恰當?shù)匾妹跃,對于面試成績的提升是大有幫助的?/P>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面試過程中要適當?shù)剡x擇名言警句,選擇那些自己熟悉、能夠很好運用的,并且可以避免和多數(shù)考生重復的名言。
3、全面掌握相關理論
理論方面的知識往往被考生所忽視。有些考生認為,面試只是展現(xiàn)良好形象的舞臺,只要臺風好、形象好,就可以順利過關。還有考生認為,只要掌握了各類題目的破題技巧,憑借這些技巧就可以順利通過面試。這些認識有失偏頗,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功底,考生回答問題很難上高度。
理論層面的復習,應當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最新的執(zhí)政理念和河北省最新的大政方針展開,如中央新近提出的“包容性”增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打造服務型政府、推進官員問責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等。
另外,考生還要掌握一些常用的社會科學理論,比如新的公共管理理論、宏觀經(jīng)濟學中的政府干預理論、博弈論、馬太效應等。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