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安徽省公務員招考面試考情分析
備受關注的2011年安徽省公務員考試筆試于今日上午9時正式開始,新一輪安徽公務員省考大幕由此拉開。在公務員考試中“得面試者得天下”這句話早已為人熟知,因此,考生一定要對面試予以重視,早做準備。
2011年安徽省公務員招考公告明確指出,面試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為40%。面試主要采取結構化面試的考查方式,安徽省直系統(tǒng)的面試也可能采取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考查方式,因此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結構化面試和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兩種考試方式都要兼顧,做到全面成分備考。
安徽省公務員考試今年呈現(xiàn)出了向高學歷和基層工作經(jīng)驗傾斜的態(tài)勢,在考試題目的涉及過程中也必將予以體現(xiàn),這是由于安徽省公務員面試向來自主組織考試、自主命題,題目的設計新穎,靈活多變,出題范圍很廣,今年考生招考范圍的變化也必將體現(xiàn)在測查的題目當中。
本文通過對歷年安徽省公務員面試真題進行分析,總結出安徽省公務員面試命題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題型分布廣泛
安徽省公務員面試題目基本上涵蓋了結構化面試的五種常見考題:自我認知與職位匹配、組織管理類、人際溝通類、綜合分析類、聯(lián)想類。考生要依據(jù)各類題型的出題特點全面掌握答題知識點,著重強調(diào)演練過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各類題型的出題比重如下圖所示:
2008-2010年安徽省公務員面試真題題型分布圖
二、綜合分析題型是重中之重
由上圖可知,綜合分析類試題在安徽省考面試中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綜合分析題型是指對于題目給出的某一客觀現(xiàn)象或現(xiàn)實問題發(fā)表見解,或者對某一觀點、看法或論斷進行分析和評價。有時還包括對一幅漫畫、一個場景或寓言故事等闡述看法。安徽省的綜合分析命題具有如下特點:
(一)考察形式主要為社會現(xiàn)象和名言警句。
社會現(xiàn)象類題型是要求考生客觀現(xiàn)象或現(xiàn)實問題發(fā)表見解,如安徽省2010年8月7日的面試真題:“據(jù)調(diào)查,有1000位高考狀元在以后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沒有在從商、從政、教育、科研方面成為頂級人才,你是怎么看的?”。名言警句類試題則側(cè)重于人生哲理、價值觀、理念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內(nèi)容,通過古今對比、古語新解等方式將其與當今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注重思考深度,強調(diào)觀點的提煉與剖析,要求思維的系統(tǒng)性和清晰性。如安徽省2010年8月6日的面試真題:“哲學家說:‘人比山高,腳比路長。只要你愿意,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夢想。只要你愿意爬山,總能爬上山頂。只要你不停地走路,路總是有盡頭!務勀愕目捶!
(二)考察內(nèi)容多涉及政府職能。
縱觀安徽省公務員考試面試的近年來面試真題,內(nèi)容非常貼近政府職能及公務員行為等方面,對考生的行政能力要求較高。
三、聯(lián)想類題型是安徽省考的特色與備考難點
與國家公務員考試和部分省(市、自治區(qū))公務員考試相比,安徽公務員面試的聯(lián)想類題數(shù)量比較多。此類題目往往是給出情境或別的材料,要求考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發(fā)散思維,來完成題目要求。如:
例如:2010年8月6日安徽省公務員面試真題“請以‘善待自然’為題說一段話”;2010年8月9日安徽省公務員面試真題“從小學到大學,有很多黑板,以‘黑板’為題說段話!
此類題型出題方式比較新穎,答題方法比較靈活,考生如果沒有接觸過此類題型,備考不充分,題目練習較少,很容易在考場上出現(xiàn)“暈場”類現(xiàn)象。
四、高度重視人際溝通試題
人際溝通類試題在安徽省考中出題概率也很大,幾乎每套題都會考1道。但綜合來看,該類題型屬于易得分類,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須熟練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及原則,面對不同主體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經(jīng)過一定題量的積累,該類題型不難突破。
五、題型趨于交叉,注重新穎靈活
從2009年開始,安徽省公務員面試的命題方向開始側(cè)重于發(fā)散思維的考察,出現(xiàn)了聯(lián)想發(fā)散、漫畫等新題型相融合的命題特點。而2010年的安徽省公務員面試題目中又引入了即興講話和命題演講,可見安徽省公務員面試在命題方面一直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力求在確保科學性的基礎上兼具新穎性與靈活性。對于參加安徽省公務員面試的各位考生,當務之急是有意識的訓練與強化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臨場情緒控制能力。
“筆試取機會,面試定乾坤”,安徽省公務員面試一般采取3:1或2:1面試方式,相對來講競爭對手較少,考生更應抓住機會,積極備考,避免出現(xiàn)“面試的滑鐵盧”,實現(xiàn)自己的“紅領”夢想,最后預祝大家取得安徽省公務員考試面試成功!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