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韓寒“父親代筆”的質(zhì)疑尚余音繞梁,剛于10天內(nèi)成功打掉兩名造假教授(廈門大學傅瑾、北京化工大學陸駿)的方舟子,又盯上了“出名要趁早”的“少女作家”蔣方舟。
8月1日《楚天都市報》的報道:對于蔣方舟九歲發(fā)表的《白字先生》中“……去年我才突然發(fā)現(xiàn),‘善良’的‘善’是四橫,我寫成三橫竟然寫了十年,也沒有人發(fā)現(xiàn)”一段,7月31日方舟子發(fā)微博稱:“她在連受精卵都不是的時候就在寫字了”; 而2006年蔣方舟曾在新浪聊天實錄談她9歲出版的散文集《打開天窗》——“我當時是上小學一年級,那時候字還不會,因為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方則點評稱:先寫書再學寫字,比“天才”還天才。
論以文本,方舟子引述的一段,確實穿鑿,不符事理。畢竟是散文,不是小說,偏于寫實,而不尚虛構(gòu)。跳出文本之外,方舟子得出的推論是:該文系其母親、作家尚愛蘭代筆。與之形成印證的是:在蔣方舟剛出道不久,就被多位網(wǎng)友證明過是其母親、作家尚愛蘭代筆,幾年前破格被清華錄取時又被證明了一次。但即或如此,又能如何?
我當然不是主張“不問是非,只問利害”,更不贊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我也認為假若通過弄虛作假的手段“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般攥取包括特招進清華這樣的利益,對社會的負面示范效應(yīng)太大。但問題在于,彼時的蔣方舟,還只是個9歲的孩子,即以《民法通則》來說,還不具備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也就是說,縱使作為受益人,充其量也不過只是個“道具”而已。——真正該譴責的,是“始作俑者”,其母、作家尚愛蘭;真正該反思的,是推出“文學天才”的相關(guān)媒體;而對蔣方舟本人,卻只還宜風物長宜放眼量,正如作家慕容雪村所說:“她的閱讀量讓我很慚愧,比我見過的許多教授都淵博。我看過她的一些文章,早年作品不算很好,但越寫越好……”畢竟,和成年作家不同。成年作家如果弄虛作假沽名釣譽獲得公眾的認可、支持,籍以賺取豐厚利益,一經(jīng)揭破,則或身敗名裂,付出慘重代價;但對未成年人,卻不可也一概而論。
所以,方舟子質(zhì)疑蔣方舟的價值,也就只在于:從事實判斷層面“消解神話”。 只有媒體不盲聽、不盲信、不盲從,多點獨立思考、判斷,少點獵奇的浮躁,只有公眾多一點平常心態(tài),少點“神童情結(jié)”, “人造神童”才會逐漸沒有市場;而“韓寒”“蔣方舟”們,也才不至于被時而揄之上天、時而踩踏腳底,墮入或則“捧殺”、或則“棒殺”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