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制風風雨雨近二十載,于今,國內(nèi)多數(shù)地方的中小國企改制已基本結束,改制開始觸及大型國企!俺蠊媚铩毕燃蓿闹剖菑呢搨劾鄣膰箝_始的,目前則開始外嫁部分“靚女”。為什么?因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進有退”是中央確定的大方針,而國企改制本身又屬整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制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進行的,首先是原所有者愿意賣,才有買主來買。交易之前,潛在的買主已處于主動位置。交易的價格名義上有三種:分別是賣方叫價、買方報價和實際市場成交價。由于賣者急于脫手,討價還價時,買主處于有利地位。因而,實際成交價總是低出賣方叫價。
改制過程誰吃虧、誰得利不能就事論事。有人買走了存量國資賺了錢是事實,但同時買走了債務和風險也是事實。而且,買主要把存量資產(chǎn)激活,還得另投入一筆資金,其風險還要被繼續(xù)放大。判斷改制的得失一定要算大賬,要看宏觀層面上通過改制后,社會的總福利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只要不存偏見,答案應當是一致的。
從根本上說,改制是另一場“所有制革命”。本真地說,改制過程不管出現(xiàn)何種類型的國資流失,都是我們?yōu)閺氐邹饤売媱澖?jīng)濟體制所不得不支付的代價。至于改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導致一部分群體的階段性利益受損,只能著眼于長遠,在社會總福利增加后,通過政府的“轉(zhuǎn)移支付”來予以補償。
始于郎咸平發(fā)表演講指責格林柯爾,經(jīng)濟界和企業(yè)界就民營化進程所出現(xiàn)問題的價值再判斷,爭論一直在持續(xù)。郎咸平說:“假如我的意見不能成為主流,那是國家的悲哀!蔽也煌膺@種“悲哀說”,認為他的意見代表不了“主流”。既然如此,與郎咸平意見相反或不同的周其仁、張維迎等一批經(jīng)濟學家的意見能不能成為“主流”呢。我覺得,同樣不能完全代表“主流”。那么,究竟誰才代表這個專指的“主流”呢?我認為:第一,改制本身代表著“主流”。具體說來,改制是過去、現(xiàn)今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jīng)濟體改的主流形態(tài);從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到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精神確立的改制的大方針是“主流”,即首先立足于一個“改”字。第二,改制先行地區(qū)已經(jīng)取得的宏觀改制成果代表著“主流”。
就說浙江省,改制極大地解放了生產(chǎn)力,民營經(jīng)濟活力迸發(fā)。第三,改制拖不得、拖不起是“主流”。
作為公民和學者,郎咸平有質(zhì)疑改制的權利,但絕不能因為國資有流失就斷言改制須緩行,更要正視不改制造成的坐失。雖然并不完全同意郎咸平的觀點,但我充分尊重他的表達自由。我想說的是,通過對民營化進程所出現(xiàn)問題的爭論與反思,期待未來的改制能從技術層面多有改進。也就是說,爭論歸爭論,改制不可停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