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政府誠信專題
存在問題:
政府誠信是指政府管理機關對法定權力和職責的正確履行程度,政府管理部門在自身能力的限度內實際的踐約狀態(tài),包括政府管理部門的科學民主程度、政府管理部門行政的依法程度、政府管理部門作為公共權力代表的公正程度、政府官員的公信力等。
政府不誠信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眾與政府在心理上的疏離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當政府公信力下降到一定限度時,人們就有理由對政府的合法性產生懷疑了。
我國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是誠信的政府,但對不足之處我們也要有清醒的認識:
一、政權機構的內部缺乏誠信。
1、政權機構中,上級對下級朝令夕改、濫發(fā)指示;級對上級則虛報浮夸、隱瞞欺騙、陽奉陰違。
2、在橫向的政權機構及其部門之間,互相爭權奪利、推御責任。
3、在政府工作人員之間存在著人身依附、互相傾軋的現象。
二、政權機構對公眾缺乏誠信。
1、在權力機關方面,存在作出一項決議、決定,制定一項法律法規(guī),從部門利益、局部利益而不能從人民整體利益出發(fā)的現象。
2、在司法機關方面,存著嚴重的審判不公、司法腐敗現象。
3、行政機關對公眾的不誠信則表現在多方面:
⑴政府決策存在短期性、隨意性和私利性,“拍腦門決策、拍胸脯擔保、拍屁股走人”。
⑵政府對自己的行為出爾反爾,對自己剛剛批準的行為動輒無故收回,或者喝令“一律關閉”。
⑶政府信息不透明,如財政不透明、執(zhí)法程序不透明等,有些地方政府竟然參與制造虛假信息。
⑷政府執(zhí)法違法,不僅在經濟活動中違反合約,甚至出現嚴重的政府欠債和賴債現象。
⑸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違法犯罪、欺壓群眾現象比較嚴重,不能在公眾中樹立誠信形象。
原 因:
一、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這種體制下,人與人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系是命令和服從的關系,幾乎不存在平等的信譽和尊重關系。在命令和服從關系的結構中,命令一方言出即法,無需信守承諾。但服從一方要對命令一方絕對和由衷服從的前提是,這一命令正好符合其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一旦命令與服從者自身利益相沖突時,如直接對抗命令顯然會對服從者造成更大的利益損害,因而為維護和實現自身利益,服從者只得以陽奉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手段“曲線救國”了。
二、法制的不健全。雖然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但有關政權機構彼此之間的關系以及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還有許多法律的空缺。誠信還不能成為得到法律認可和保障的道德規(guī)則。當誠信者注定要吃虧時,便不會有人愿意誠信了。
三、政府道德建設薄弱。各級政府組成人員以及廣大公務員隊伍,在履行國家職能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政治道德的問題,但在政府自身建設中,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和解決。
四、我國的公務員體制還有待完善,F行的公務員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實現從身份制到職能制的根本轉變,政治體制中的人身依附關系還相當嚴重,家長制作風還遠未克服。這些情況使得公務員隊伍中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變得復雜詭秘,阻礙了公務員隊伍內部誠信和對公眾的誠信的實現。
對 策:
一、強化從政道德教育 。
1、制定符合實際又切實可行的工作人員道德規(guī)范,教育他們要誠實守信。
2、引導機關干部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正確認識和對待權利、地位、自身利益。
3、要注意抓先進,樹典型。及時宣傳和推廣新時期的“人民公仆”的典型 ,為機關干部提供現實具體的學習榜樣 ,以此教育他們在實際工作中 ,要時刻遵照誠信的要求 ,對人對己要做到心懷誠意 ,實事求是。
二、加強法制建設。
政府誠信建設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作保證。目前我國尚無一部專門制約權力的法律 ,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還遠不完善。因此 ,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制度 ,如 :《新聞監(jiān)督法》、《舉報法》、《監(jiān)督法》等 ,從源頭上治理和預防各種不良作風 ,以確保誠信意識在領導干部的思想中生根發(fā)芽。
三、大力推進政務公開。
1、盡快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真正落實政務公開 ,杜絕“暗箱操作”現象的發(fā)生。
2、加快推行電子政務 ,實現辦公信息化。實行網上辦公有利于群眾迅速、準確、真實地了解政府實際工作情況及其對群眾的服務績效。也為評估政府信用度提供質和量的依據。
四、加強政府工作人員的作風考察 。通過參與機關活動直接了解和考察或通過信訪、媒體、紀檢監(jiān)察相結合 ,以提高對政府工作人員作風考察的準確度。
五、加大媒體宣傳力度 ,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 。充分發(fā)揮媒體的廣泛社會影響力 ,多宣傳健康的 ,積極向上的誠信思想 ,深入挖掘培養(yǎng)典型的誠信案例及誠信人物。使誠信思想上升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并鞏固下來 。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