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弄清題意,摸準要求
【例1】某班語文課上因為學習"知足常樂"這個成語引起了一場熱烈的討論?忌鷤兏魇慵阂,歸納起來有兩種觀點:一是知足才能常樂;二是不知足才能常樂。你贊同第一種觀點嗎?贊同第二種觀點嗎?你有沒有第三種觀點?請你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發(fā)言稿(議論文),參加他們的討論,題目自擬。
要寫好這篇議論文,首先要弄清材料中"知足常樂"這個成語的含義;同時要明確可以贊同討論中的第一種觀點,即正面立論,也可以反面論述,發(fā)表"不知足才能常樂"的見解;也可以針對兩種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即進行具體分析,不明確倒向哪一邊,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應知足,在工作上應不知足的看法,展開議論,可以認作是第三種觀點,這些都稱得上是弄清題意的。
但是,從摸準要求來看,我們還得往深處想一想:知足常樂意即凡事應懂得滿足就常常會快樂。這同我們當代青年信奉的開拓、進取、追求的時代精神,豈不有點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贊同這一種觀點,那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題意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摸準題意蘊含的要求,以《豈能知足常樂》、《永不滿足,志在開拓》、《知足--庸人的哲學》等立意鮮明的文字作題目,談古論今,全文都貫穿了常樂在于永不知足的奮斗進取之中的主旨,使議論閃現(xiàn)出動人的時代光彩。這不能不說是審題的成功之處了。
2、吃透字面,領(lǐng)悟深意
對有些材料,必須透過字面去理解其中蘊含的比喻或象征意義,以避免答題時犯就事論事的弊病。
【例2】 要求根據(jù)寓言詩《鳥的評說》,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議論文。寓言詩《鳥的評說》如下:
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最無原則的/要算是鸚鵡/鸚鵡說喜鵲/生就一副奴顏媚骨……
鳥的評說實際上就是人的評說。因此,文章決非要求對鳥發(fā)表看法。有一篇題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優(yōu)秀論文,這樣起筆:
在寓言詩《鳥的評說》中,麻雀、燕子、黃鸝、百靈等鳥,它們唇槍舌劍,互相攻擊、詆毀,都自以為是地指出了對方各自的所謂缺點。讀罷寓言詩,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詩人的名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生動說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哲理。
這就一下子透過字面,領(lǐng)悟了以鳥喻人蘊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確看待人的問題。
3、借助聯(lián)想,明確針對性
要使議論不離題、偏題,審讀材料不僅要準確,而且還要深刻,這就要借助聯(lián)想,把握議論對象概括的生活現(xiàn)象,從而明確文意的針對性。而一篇文章的議論總是有感而發(fā)的,而這感想又要針對實際,不能無病呻吟、無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針對性十分重要。
例如閱讀關(guān)于談論穿著打扮的材料,從字面上看,似乎并沒有什么針對性,穿著打扮無非是屬于個人生活范疇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聯(lián)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著打扮相聯(lián)系的生活現(xiàn)象就十分值得我們?nèi)プh論一番:穿著打扮和情趣愛好、審美意識有什么關(guān)系?和生活水平、市場消費有什么關(guān)系?和現(xiàn)代文明、文化心態(tài)有什么關(guān)系?和時代潮流、社會影響又有什么關(guān)系?只有把議論對象概括的生活現(xiàn)象審視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會使議論囿于個人生活小事而跳不出來,也可防止任意拎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剖一番。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才能聯(lián)系現(xiàn)狀,針對在穿著打扮上反映出來的實際問題,展開議論。這樣,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鋒芒了。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