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申論測試要求考生作答的文字量在1500~2000字。它所檢測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要通過文字表達來體現。因此,“語言表達能力”是申論測試中的一個重要測評要素,在各個題目中都有它的“賦分值”。對這一點,考生應有明確的認識,弄清要求,在備考過程中通過必要的訓練,提高、優(yōu)化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語言表達能力的基本要求
申論對語言表達能力的基本要求是:遣詞造句應當準確、簡明、規(guī)范;聯(lián)句成文應當條理清晰,理、據相諧。1.準確。傳輸的信息絕不能有歧義。時間、地點、人物、范圍、性質、程度等必須明確,解釋唯一;贊同、反對;肯定、否定,必須鮮明,不能含糊。2.簡明。剔除一切冗余信息,凸現主要信息。力求用最精要的文字符號實現預定的表達目的。3.規(guī)范。使用的詞語符合言者身份,適于審閱者需要;二是語出有據,勿用方言,盡避俗語?傊,要得體、鄭重。4.條理清晰。把握主次,識別因果,從表達目的出發(fā),安排句序、段次;語句之間、段落之間都要體現合理的邏輯關系。5.理、據相諧。理,是觀點、意見;據,是材料、實際情況。后者是對前者的支撐,二者要有必然的、內在的聯(lián)系!袄怼敝_與“據”之充實,相輔為用。
二、擬題能力及其培養(yǎng)
擬題,就是給文章確立標題,包括給文章的各部分確立小標題。因為標題言簡意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擬題的過程也主要表現為對文章內容高度概括的過程。一般地講,文章標題產生的思維過程,是作者先產生了寫作的動機,接著確定了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根據中心思想選擇一定的角度進行概括而形成標題。如果先寫好了文章再擬題,或者是由命題者提供了文章的內容要求擬題,這就需要先看文章表達了怎樣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文章的題目。文章標題的產生,除了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外,它還要求思維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甚至需要具有一定的直覺和靈感。一篇文章到底擬訂怎樣的題目,它往往是一個發(fā)散性尋求的過程。一個好的題目,應該是概括而簡潔、新穎而醒目,這就有一個比較和選擇的問題。因此,擬題時一般都要經歷一個發(fā)散、比較、選擇的過程。思維的領域越開闊,思維的觸角越靈活,可供比較和選擇的機會也就越多,這就使我們有可能數中擇一,最終得到一個滿意的題目。同時,在思維發(fā)散、尋求的過程中,思維的靈活性又可能激發(fā)某種直覺和靈感,突然間得到一個最佳的題目?梢姡瑪M題的過程既要求有高度的概括力,又要求有高度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甚至要期待于某種直覺和靈感,擬題對人的思維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一個好的標題,最基本的是要做到貼切、簡潔、新穎和醒目。所謂貼切,就是標題要切合文章的內容,做到題文相符,寬窄合度,恰如其分;所謂簡潔,就是標題文字要簡練,言簡意賅,高度概括;所謂新穎,就是標題新鮮活潑,生動有力,有創(chuàng)造性;所謂醒目,就是標題鮮明、突出,引人注目。擬題要符合這些要求,就必須從語言和思維兩個方面同時加強訓練。三、立意能力及其培養(yǎng)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思想,一般在議論文中叫做中心論題或總論題,在說明文中叫做說明中心,在記敘文中叫做主題思想或主題。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內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的立場、觀點、對事物的認識和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它是文章的靈魂。形成或確定中心思想,是寫作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提高立意的思維能力,主要應該考慮在題意的要求下,使所掌握的材料能夠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并達到認識正確,思想明確、集中而富有新意。一般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要有正確的思想觀點一個人平時對各種事物所持的基本認識和觀點,直接影響著他文章寫作時中心思想的形成。這是因為人們在認識具體事物時,總是要以反映事物一般本質或規(guī)律的認識(如原理、原則、法則等)作為演繹的前提。如果前提有誤,必然導致錯誤的結論。中心思想是對文章所談的具體事物或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具體思想,這種具體思想的形成,同樣需以普遍性的原理或一般性的思想為前提。如果缺乏對一般事物的正確認識,那就難以形成對具體事物的正確思想。這就需要在平時加強理論學習和思想鍛煉,使自己具有在正確的立場和世界觀指導下的對一般事物的正確的觀點。
2.掌握一定的邏輯方法要從具體材料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從形式邏輯思維來說,在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的過程中,還需要正確運用歸納、概括和演繹的方法。歸納,是從個別的、特殊的事實出發(fā),得出有關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推演方法。要從命題者所提供的具體事實和自己所掌握的具體事實材料中找到事物的一般本質或規(guī)律,從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需應用歸納法。歸納法是由具體材料形成中心思想最基本的一種方法。在還不能自覺地運用這種方法之前,我們頭腦中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模糊不清、游移不定的。因為沒有明確而集中的思想做指導,所以文章的內容也只能是事實的堆砌和現象的羅列。運用歸納法所形成的中心思想,應該是具體材料本身具有的本質特征的概括反映,它應該與每一個別的、部分的材料的本質特征均保持同一性。而在這個問題上,經常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缺乏對所有材料的全面分析和綜合,歸納時以個別代替一般,以局部代替整體,使中心思想所反映的觀點出現片面性。例如,有些青年缺乏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這是事實,但如果由此而得出我們這一代青年都缺乏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的結論,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因此,認真地研究每一個具體事實,并能合理地抽取這類事物共同的屬性或本質,是運用歸納法形成中心思想應注意的一個問題。概括,是從認識事物的種到認識事物所屬的類的一種推演方法。通過概括,我們可以認識事物自有性質或關系的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意義。例如,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歸屬于“自由主義”的一種表現,這便是一個概括的過程。在作文時,經常通過概括的方法來揭示具體事物所具有的性質或意義,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確而深刻。在還不善于運用這種方法時,在中心思想的形成上也容易出現兩方面的問題:一種是不能將具體事實納入所屬的類,不能從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具體事實的性質或意義,就事論事,使中心思想缺乏深刻性。另一種則與此相反,即對具體事實無限度的概括而造成結論的夸大性,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任意“拔高主題”。如把在勞動中表現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說成是英雄主義的高貴品質,把體育比賽中的偶然失利說成是缺乏集體榮譽感,這都不是對具體事實的合理概括。很多人作文中常常出現的說大話的情況,正是任意拔高主題的表現。它貌似思想深刻,實際上見解淺陋,并且會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我們既要注意讓學生能夠從更高的層次上去概括具體事實的性質或意義,加強中心思想的明確性和深刻性,也要注意概括適當,防止由于無限度地概括而拔高主題。演繹,是把一般本質或規(guī)律的認識引申到個別事物中去的推演方法。它是我們以某一原理為依據去認識具體事物時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從一定的原理出發(fā)去考察具體的事實或問題,從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應用演繹的方法。例如,作文題是“怎樣正確對待榮譽?”這時我們想到,“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假如在榮譽面前驕傲自滿,那就必然會使自己落后;如果能保持虛心的態(tài)度,那么就會繼續(xù)前進,做出成績。因此,在榮譽面前應該保持虛心的態(tài)度,防止驕傲自滿的情緒產生。這個思考過程就是運用演繹的方法來形成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基本觀點,這個基本觀點即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核心內容。運用演繹的方法形成中心思想,首先所依據的理論前提必須正確,正如上一個問題所說,這就需要在平時加強理論學習和思想鍛煉;其次要懂得演繹的規(guī)則,只有不違背這些規(guī)則,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上述三種推演方法,在中心思想的形成過程中經常是綜合運用的。
3.培養(yǎng)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做到見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在思考過程中還必須注意運用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們每寫一篇文章,都是為著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問題或者面對某一事物有感而發(fā)的。我們所要解決的某一具體問題,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體對象,因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所以我們在思考這一問題或對象時也必須用矛盾的、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觀點去看問題。在這一由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認識過程中,辯證思維應當成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維形式。尤其像“文憑與水平”、“外表美與心靈美”這樣一類作文題,題目所涉及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之間都體現著辯證的關系。只有運用辯證思維去思考,才能形成比較深刻的見解,否則就會出現認識上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立意還應該力求新穎,避免老調重彈和一般化,這就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像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詞以及峻青的《秋色賦》,都是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反其意而用之”,從而賦予傳統(tǒng)的內容以新意。當然這只是就思維的形式而說的,人們之所以會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從根本上說還取決于各自的立場和世界觀。而單從思維方面來說,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否富于新意,的確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很大的關系。如何多角度地思考,是立意訓練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欄目
希望與其他公務員考生進行交流?點擊進入公務員論壇>>>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