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感恩十年優(yōu)惠活動 火熱報名中 報華 圖公務員課程免費獲贈精編圖書
申論考試一直是眾多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考生的煩惱。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申論考試也有內在的規(guī)律可循。中公教育專家特在此教你如何更快得把握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如何有效提高分數。
抓住本質是關鍵
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者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應試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者解決方案,準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根據大綱我們可以認知申論考試的本質特點是依據給定資料作答。就這種命題樣式而言,可以認為申論考試本質上是一種“提供材料的作文考試”。給定材料為作答的觀點依據,也是材料之源。緊扣材料作答是考生必須牢牢把握的第一原則。在此意義上,掌握申論題材的規(guī)律對于考試平時積累素材具有指導性。
把握規(guī)律是重點
為了幫助考生復習申論,中公教育專家總結了申論題材的規(guī)律?傮w而言,申論具有普遍性、時效性、非敏感性的特點,這是無論國家還是地方各級考試所共同遵循的規(guī)律。
1.普遍性
題材反映的是全國各地、各領域、各行業(yè)、各層級普遍存在的問題,蘊含的對策思路是全國要共同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例如2008年國考以怒江水電開發(fā)為題材,主題是科學發(fā)展;2009年浙江省考以應對金融危機為題材,主題是推動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和經濟轉型;2009年北京市考以提高公民素質為主題,領導經濟建設、應對金融危機和加強公民文明素質建設是全國各級各地政府普遍面臨的宏觀問題,按照科學發(fā)展觀要求轉變發(fā)展模式、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道德建設與依法管理相結合,是政府處理上述問題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2.時效性
申論命題在選題的時間范圍上,突出當前熱點;在當前一個時期的熱點中突出當年熱點,在當年熱點中突出最熱熱點,這些熱點問題與政府的施政重點通常表現為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2007年前后“史上最牛釘子戶”等話題顯示出征地拆遷問題突出,當年國考主題為“土地是關系到國家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命脈”;2009年浙江省申論主題為當前政府關注的首要問題——應對金融危機,加快經濟轉型。
中公教育專家指出,在保持時效性的同時,申論命題也會表現出“反規(guī)律”性,即回避過于熱門、社會關注過于集中的話題,增加命題的不可預測性,以免被應考者押中題目。例如2009年國考就回避了公眾普遍關注的抗御自然災害、保證食品安全、處理群體事件等問題,而選擇了相對為人所忽略但又有一定時效性的應對金融危機和糧食危機問題。
3.非敏感性
申論題材不可能是高度敏感性話題,如涉及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民族、宗教、人權、外交、國防、腐敗、刑事案件等問題。也就是說:一是不會涉及層次過高的問題,二是不會涉及關系過于復雜的問題,三是不會涉及爭議性過強、國家和地方政府尚無定論的問題。中公教育專家提醒廣大考生,不必過多地關注敏感性、爭議性話題,應把備考的主要精力放在國家和社會事務中一個具體領域如民生、經濟、文化、教育、環(huán)保方面,放在一省一地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對于突發(fā)性公共安全事件、應急管理等相對敏感的問題,要有所積累和研究,但要側重技術層面,以就事論事的態(tài)度設想如何妥善解決問題,而不要陷入到政治體制、意識形態(tài)、官員素質等方面的爭論中去。例如,2006年國考以《提高政府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能力》為題,涉及到“非典”、工業(yè)事故、密云觀燈人群踩踏傷亡、禽流感、自然災害等事件,所提到的事件只是以訪談中一筆帶過的方式出現,沒有深入追究其中的政府責任,經過試題的處理已經不具備敏感性;2008年山東軍隊轉業(yè)干部安置考試以《機關干部保持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為題,提出了要從“甕安事件”中反思什么的問題。甕安事件屬于敏感性群眾事件,但在出題時已經得到了妥善處理,貴州省委書記對當地黨委、政府工作的深刻反省得到了輿論的高度肯定,因此事實上已不具備敏感性。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中公教育專家提醒考生,申論備考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要依據以上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關注社會熱點,厚積薄發(fā),在最后的考試中才能有出色的表現。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考試論壇 考試吧公務員考試網 考試吧公務員考友群 相關推薦:2010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
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全方位復習計劃
2005-2009年公務員、選調生考試《申論》話題匯總
公務員考試申論寶典之易考熱點的6大基本特征
中公十年感恩回饋優(yōu)惠活動火熱報名中 點擊查看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