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概念的學習
學生概念的學習主要通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兩種形式獲得。
(一)概念形成
獲得概念實質上就是要理解一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屬性。學生概念的學習一般是由具體概念的學習到定義性概念的學習。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概念都是從具體概念入手的。比如,父母叫孩子拿“碗”來,若拿對了,受到肯定;若拿了“杯子”或“盆子”來,父母會說,“不對,這不是碗”。學生經過拿大碗、小碗、陶瓷碗、塑料碗,用碗吃飯、盛菜等,最后終于發(fā)現了碗這個概念,即掌握了各種碗的共同關鍵屬性。但他不一定能給碗下定義。這時獲得的是一個具體概念。從此例也可看出概念形成中的認知過程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內部條件(即學生自身的條件):學生必須辨別概念的正反例證。第二,外部條件:教師必須對學生所提出的概念的關鍵特征的假設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應,使學生從外界條件中獲得反饋信息。
概念的形成不僅是具體概念的學習,而且是定義性概念(即科學概念)的學習。圓周率(π)是一個定義性概念。在教π這個概念時,讓學生測量圓的直徑分別為1厘米、2厘米、3厘米和4厘米的周長,然后讓學生計算各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結果發(fā)現它們的值大致相同。最后告訴學生,這個值的精確數為3.14159……,它就是圓周率。為了加深學生對π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取直徑為任意長度的圓,測量其周長,并計算周長與直徑之比,結果都是3.14159……,從而證實圓周率的確定性。
科學概念與日常具體概念并不都是一致的,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多的是要掌握科學概念。為使學生掌握科學概念,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下列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1.變式
變式就是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況來變更同類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從而突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大家知道,一類事物中的個別事物既具有本質屬性也具有非本質屬性。在本質特征中,有些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化學或物理屬性,如氣味、大小、形狀、顏色,這些屬性易于辨別、容易掌握;而有些本質特征比較隱蔽、抽象,不易直接觀察,難于掌握。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就應當采用變式,來突出其本質特征。如教“鳥”的概念時,只列舉麻雀、燕子之類的例子,學生以為能飛是鳥的本質特征。這就把非本質特征誤認為是本質特征了。倘若同時列舉駝鳥、鴨子、雞、企鵝等例子,就能更有效地排除非本質特征,指出鳥的本質特征是有羽毛、卵生、體溫恒常的動物才是鳥。
2.比較
如果說變式是指利用材料的影響去促進理解,那么比較則是指組織思維的方法去促進理解。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有同類事物的比較和不同類事物的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其共有的特征,舍棄彼此差異的特征,從而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如教圓,舉出球加以比較,使學生能理解圓必須在同一平面上這個本質特征。比較能使人確切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使有關事物的本質特征更清晰。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采用比較。
(二)概念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指學習者頭腦中儲存了某種認知結構,它可以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信息被吸收之后,使原有結構發(fā)生某種變化。比如學生要學習“鯨”,如果學生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清晰的“哺乳動物”的概念,盡管學生未見過鯨,但通過查閱字典或教師講解,知道鯨是“哺乳動物,種類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形狀像魚,俗稱鯨魚”,都能獲得鯨這個概念。
概念的同化還有另一種形式。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概念與新學習的概念只有相關關系,不能從原有概念中派生出來,新概念納入原有概念之后,原有概念的本質屬性要發(fā)生擴大、限制或深化等變化。比如,學生在認知結構中已具有掛國旗是“愛國行為”的觀念。現在指出保護能源、計劃生育、反擊外國侵略等都是愛國行為時,則愛國行為的概念便不斷深入。
概念同化不僅是讓學生去掌握概念知識,而且要指引學生將已獲得的概念組成體系,使學生的知識條理化,這不僅有利于儲存與檢索,而且有利于去理解與吸收新的知識。
相關推薦:2010山東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重要考點(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