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教育的發(fā)展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與其他的社會現(xiàn)象一樣,也經歷了從簡單 到復雜,從原始到現(xiàn)代的逐步發(fā)展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古代教育
(一)不同國家古代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
1.古代中國
在我國的史料記載中,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tài)。古籍中有關夏 代學校的記載有:“夏后氏之學在上庠”,“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等等,
可見傳說中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種學校。Q《孟子》一書對此做了解釋,并說明當 時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宗旨: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 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 也”。②西周以后有了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形式,并且“學在官府”,建立了典型的 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這一官學體系主要實施以禮樂為中心的“六藝”教育,其主 要內容有:一是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二是樂, 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箭技術的訓練;四是御,駕御戰(zhàn)車的訓練, 射和御偏重武士所應具備的軍事技術教育;五是書,學字習寫的書寫教育;六是數, 數學知識的傳授和計算練習。因此,六藝教育是主張文武兼?zhèn)、知能兼求的教育?西周時期有“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即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的學校與設在地方的 學校、設在閭里的塾校。“國學”以培養(yǎng)“建國君民”的人才為主要任務,有“三 德”、“六行”、“六藝”、“大儀”等內容!班l(xiāng)學”以實現(xiàn)社會教化和培養(yǎng)地方貴族子 弟為主要任務,有“六藝”、“七教”、“八政”等內容。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學衰 微,私學大興,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鬃铀綄W的規(guī)模最大,存在了 40多年,弟子三千。稷下學宮的創(chuàng)設,促進了諸子學派的形成、分化、爭鳴和交 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私學的發(fā)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百家 爭鳴盛況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 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來,雖然在以什么 為統(tǒng)治思想方面有過變化,比如黃老之學和佛老之學都曾經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道統(tǒng), 但文化思想定于一尊的思維模式基本沒有改變過。隋唐以后盛行的科舉制度使得政 治、思想、教育的聯(lián)系更加制度化,它對于改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 品無士族”的嚴格等級制度起了積極的作用,為廣大的中小地主階級子弟進官為吏 開辟了道路,但也加強了對知識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 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 書成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內容不再是科考 的內容,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都用在了經書的背誦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guī)定為 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讀書人的創(chuàng)造性也遭到扼制。 一直到光緒31年(1905年)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 令廢科舉開學堂,興辦現(xiàn)代學校。
2.古代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它的教育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印度宗教權威 至高無上,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把人分 成四種等級,處于最高等級的是僧侶祭司,應該受到最優(yōu)良的教育;其次是剎帝利,
、倜Y銳.中國教育史簡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9.
、凇睹献•滕文公上》
為軍事貴族,這兩個種姓是天然的統(tǒng)治者;再次是吠舍種姓,僅能從事農工商業(yè); 最低等級的是首陀羅種姓,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識字讀經被認為是違反了神的 旨意,可能被處死。婆羅門教的教條是指導思想,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是主要 的教育內容,婆羅門教的僧侶是唯一的教師,教育活動主要是背誦經典和鉆研經義。 佛教與婆羅門教雖然是兩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張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較 關心大眾,表現(xiàn)在教育上主要是廣設廟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眾,形成了寺院學 府的特色,一直延續(xù)到英國殖民地時期。
3. 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大約在四千年前發(fā)展成強大的中王國,文化繁榮,古代教育達到鼎盛 時期。根據文獻記載,埃及在古王國末期已有宮廷學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孫和 貴族子弟的場所。中王國以后,宮廷學校已不能滿足培養(yǎng)官吏的需要,于是國家又 開設了職官學校。這些學校都是以吏為師和以法為教,招收貴族和官員子弟,也兼 負文化訓練和業(yè)務訓練的任務。
古代埃及設置最多的是文士學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寫善書,執(zhí)掌治事權限, 比較受尊重,“學為文士”成為一般奴隸主階級追求的目標。為了滿足這種需要,許 多文士便設立私學,招收生徒,同時也有傳授天文、數學、醫(yī)學等實用知識的文士 學校。于是,“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成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當然,農民 子弟是與學校無緣的,奴隸子弟更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4. 古代希臘、羅馬
古代希臘、羅馬的教育與東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歲的兒童進入私立學校 學習,但進人這種學校學習的大都是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階層的子弟,貴族階級都 是聘請家庭教師,不送子女上學。中等教育則主要是貴族和富人的教育,學校以學 習文法為主,學習拉丁文和修辭。
古代雅典教師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文化修養(yǎng)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 的和諧發(fā)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 培養(yǎng)忠于統(tǒng)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 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歐進入基督教與封建世俗政權緊密聯(lián)系、互相利用的時 期。統(tǒng)治殘酷、等級森嚴、思想專制,文化教育幾乎完全為宗教所壟斷,異教學校 被取締,世俗文化被否定。當時最受重視和尊重的教育是培養(yǎng)僧侶人才的教育。這 種教育由僧院學;虼笾鹘虒W校擔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盲目服從 圣書和僧侶教師的權威,學習方法是背誦。為了更好地布道,設立了為數眾多的教 區(qū)學校,主要用于對普通貧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教會學 校都奉行禁欲主義,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殘酷的體罰。其次是騎士教育。騎士教育并 無專門的教育機構,主要在騎士的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進行,教育內容首先是效忠領 主的品質,其次是軍事征戰(zhàn)的本領以及附弄風雅的素養(yǎng)。中世紀也有世俗教育,學 習文法、修辭、天文、歷法、算術等實用知識,但神學也是主修課程
相關推薦:2010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梳理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