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答案 |
四、論述題。
1.答: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最先要考慮的要素。教學目標的敘寫,在于強調教學活動對學生產生具體的行為改變。即說明學生在教學后能學會什么。其行為表現(xiàn)或改變必須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可作為目標是否達成的衡量標準。它必須用學生可判斷分析的具體行為來描述,說明教師預期學生行為改變的結果。從廣義講,包括終極目標,即國家教育宗旨;
中程目標,即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短期目標,每科每課的教學目標,即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當前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敘寫上有三類情況。第一,用教育目標代替;第二,含糊的教學目標;第三.明確的行為目標.
明確的行為目標,首先包含行為主體。行為主體,指的是學習者。行為目標描述的應是學生的行為,不是教師的行為。
其次包含行為動向。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分為含糊的與明確的動詞。
再次包含情境或條件。情境或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等。對條件的表述有四種類型。①使用手冊與輔助手段,或者不允許使用。②提供信息和提示。③使用工具和特殊設備,或者不用。④完成行為的情景。
最后包含表現(xiàn)水平或標準。表現(xiàn)水平或標準,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xiàn)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xiàn)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標準的說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一般行為標準分三類:完成行為的時間限制;準確性;成功的特征。
教學設計擁有具體明確的行為目標,可以為教師提供明顯的教學方向。提供選擇教材、教法及教具的依據,也提供了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但有些教學目標是不能測量學習結果的,也需要加以重視。教學中不可忽視目標所未提及的其他人物,未預料的教學活動也可能引出更有價值的結果。
2.答:課堂中有三類力量的影響:積極力量,指增進學生學習的行為;中性力量,指不增進也不干擾學生學習的行為;消極力量,即干擾學生學習的行為。
中性力量的表現(xiàn)形式有:①不在聽課,但靜坐在座位上的學生;②張開雙眼出神地望別處;③既不吸引別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亂涂亂畫;④兩個學生小心翼翼地交換意見;
�、菰谧郎纤X但無鼾聲。
這些中性力量個別出現(xiàn)時,可以帶來對教師一種課堂情緒的影響。但也可以在不擾亂主要工作的條件下,接受學生的這些中性現(xiàn)實,讓其他學生胎常進行學習,如中斷教學逐個處理會引起分心時間,影響全班學生的學習思路。中性力量需要教師的誘導,從而轉化為積極力量。
相關推薦: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