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七、論述題
【答案要點】
柯爾伯格采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提出了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理論。
1.前習俗水平。大約出現(xiàn)在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階段。該時期的特征是,兒童們遵守規(guī)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見,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與關心自身的利害。這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1)懲罰服從取向階段。這一階段還缺乏是非善惡觀念,只是因為恐懼懲罰而要避免它,因而服從規(guī)范。認為免受處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事都是壞的。(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這一一階段行為的好壞按行為的后果帶來的賞罰來定,得賞者為是,受罰者為非,沒有主觀的是非標準。或者對自己有利就好,對自己不利就是不好。
2.習俗水平。這是在小學中年級以上出現(xiàn)的,一直到青年、成年,這時期的特征是個人由于認識到團體的行為規(guī)范,進而接受并付諸實踐。這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1)尋求認可取向階段。這一階段個體按照人們所稱“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別人的贊許。(2)遵守法規(guī)取向階段。服從團體規(guī)范,“盡本分”,尊重法律權威,有責任感租義務感。海因茨先生“偷”藥是不對的,這時判斷是非已有了法制觀念。
3.后習俗水平。這個階段已經(jīng)發(fā)展到超越現(xiàn)實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達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齡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達到這一境界。這個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數(shù)人達到。這一時期也可分為:(1)社會契約取向階段。這一階段有強烈的責任心與義務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適于社會時理應修正。(2)普遍倫理取向階段。這一階段有個人的人生哲學,對是非善惡有其獨立的價值標準。對事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受現(xiàn)實規(guī)范的限制。
總之,柯爾伯格通過研究提出了以下幾點:
1.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fā)展情況,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少數(shù)青少年處于第一種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處于第二種水平,只有極少數(shù)進入第三種水平;l6歲以上30%進入第三種水平。
2.兒童道德性發(fā)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變的,這與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有關,但具體到每個人,時間有早有遲,這與文化背景、社會交往等有關。
要促進兒童道德發(fā)展,必須讓他不斷接觸道德環(huán)境和道德兩難問題,以利于討論和展開道德推理的練習。
八、案例分析題
【答案要點】
根據(jù)學習策略和方法的內容,建議小王改變這種考前突擊復習的不良習慣,應該按照以下策略進行學習:
1.復習策略:在遺忘尚未產(chǎn)生前,通過復習來避免遺忘。(1)復習的時間:應及時復習和系統(tǒng)復習;(2)復習的方式:適度過度學習;(3)復習的方法:要注意選擇有效的復習方法,如嘗試背誦法。復習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在頭腦中牢固保持。一系列的研究證明,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較容易記憶并長久保持。
2.組織策略:根據(jù)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對學習材料進行系統(tǒng)、有序的分類、整理和概括,使之結構合理化,如群集。運用摘錄、畫線、寫標題、列提綱、做筆記等學習策略概括、抽取學習內容的要義,構建所學內容的組織與結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