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寫作題 |
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題14分,共42分)
30 老家
孫犁
前幾年,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xiāng)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總是不自由;請假不準,或是路途遙遠。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jīng)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蛘呤怯鲆娪晁�,道路泥濘;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倒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經(jīng)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經(jīng)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
人對故鄉(xiāng),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那里的河流。確已經(jīng)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
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guī)组g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支書家里,吃了一頓餃子。關于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年,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磥恚麑︖@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
我解嘲似的說:“那總是一個標志,證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戶。人們路過那里,看到那破房,就會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
(1)文章第一段詳細描寫了各式各樣的夢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第四段作者對老家河流、風沙、屋頂、炊煙、做飯的人……的回憶,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
(2)通觀全文,簡要分析作者對老家有什么樣的復雜心情。
參考解析
【答案要點】
(1)第一段之所以描寫各式各樣的夢境,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作者對故鄉(xiāng)難以割斷的感情,這種思鄉(xiāng)之情縈繞在意識深處,自然會形成不斷的夢境.這樣寫使文章更形象生動,更真實可信。第四段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樸素的語言寫出真情,營造了一種物是人非、深沉凄涼而又傷感的氣氛。
(2)作者對老家的心情是復雜的,矛盾的。作者思念家鄉(xiāng),尊重家鄉(xiāng),卻不想再回去。一是因為家里已沒有親人;二是因為所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認識;三是因為新的正在興起,舊的終歸要消失。故鄉(xiāng)的面貌正在發(fā)生變化,老屋終將消失,表達了作者對老屋雖傷感而又理解的矛盾復雜心理。因此,只得以不斷的夢境和悠悠的回憶來化解內心世界的矛盾。
【解析】
第一題,分析文段可知,作者對家鄉(xiāng)非常想念,以致夜有所夢,這種難以割舍的想念之情縈繞在意識深處,不斷地形成夢境.這樣寫給人真實可信的感覺。第四段作者對老家河流、風沙、屋頂、炊煙、做飯的人等的回憶,語言很樸素,但恰恰從樸素中體現(xiàn)了對往昔的追憶以及此刻的凄涼之感。
第二題,通讀文章可知,作者對老家的情感比較復雜.如“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人對故鄉(xiāng),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都可以體現(xiàn)。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老屋”,其實是作者對家鄉(xiāng)的寄托,證明自己曾經(jīng)是村中的一戶,但終會因家鄉(xiāng)的變化而消失,雖理解但卻止不住內心的傷感之情。
31趙鋒是班里的數(shù)學課代表,不僅數(shù)學成績好,其他各科成績也都名列前茅�?墒�,他上課時發(fā)言積極,課間時間卻不愿與同學主動交流,也不喜歡參加班集體活動,顯得有些冷漠,每當有同學向他請教問題時,他總是先強調一下:“連這樣的題你都不會做?……那好吧,就由我來教教你吧……”
久而久之,同學們漸漸疏遠了他,他的成就感只能從老師的表揚和肯定中獲得,雖然老師明知同學們都不喜歡趙鋒,卻視而不見。在學期評語中,班主任老師對他的學習成績贊賞有加,對他其他方面卻只字不提。數(shù)學老師也認為他是班上最優(yōu)秀的學生。
請從職業(yè)理念的角度評析材料中兩位老師的教育行為,如果你是趙鋒的老師,你會如何做?
參考解析
【答案要點】
案例中兩位老師的做法都是欠妥當?shù)�,沒有踐行現(xiàn)代教師的職業(yè)理念。
首先,素質教育觀的理念要求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材料中兩位老師只看到了趙鋒的學習成績好,關注成績,而忽了其他方面。沒有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其次,素質教育觀的評價是發(fā)展性的評價。材料中兩位教師僅注意對趙鋒學習成績的培養(yǎng),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不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的要求。
同時,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獨特的人。材料中兩位教師沒有將趙鋒作為一個完整的全面發(fā)展的人來對待,不符合學生觀的要求。
如果我作為趙鋒的教師,我會貫徹素質教育觀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首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把趙鋒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對待,關注他的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而不是只關注他的學習成績。其次,我會與趙鋒積極溝通,并引導他懂得在學習知識之外還需要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和別人進行交往。
32讀書的意義
俞平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其實是對一樁事情的兩種看法。游歷者,活動的書本。讀書則日臥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對面,乃廣義的游覽。現(xiàn)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幾萬里路不算什么,讀萬卷書的日見其少了。當然有種種的原因,最淺顯的看法是讀書的動機、環(huán)境、空氣無不缺乏。
講到讀書的真意義,于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修持道德,原不僅為功名富貴做敲門磚。既為功名富貴,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讀書,更無須借光圣經(jīng)賢傳,甚至于愈讀書會愈窮,這無怪不喜歡讀書,懂得怎樣讀的人一天一天地減少了。讀書空氣的稀薄,讀書種子的稀少�;橐蚬h(huán)。
現(xiàn)在有一些人,你對他說身心性命則以為迂闊,對他說因果報應則以為荒謬,對他說風花
雪夜則以為無聊。不錯,是迂闊,荒謬,無聊。你試問他,不迂闊,不荒謬,不無聊的是啥?他會有種種漂亮的說法。但你不可過于信他,他只是要錢而已,文言謂之好利。
好利之心壓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說:“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币粤x為利是遙遠的古話。退一步說。以名為利。然名利雙收,話雖好聽,利必不大。惟有不恤聲名的干,以利為利,始專而且厚。道德名譽的觀念本多半從書本中來,不恤聲名與不好讀書亦有相互的關聯(lián)。
在這一味好利的空氣中尋求讀書樂.豈不難于上青天,除非我們把兩者混合。假如我們能夠立一種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祿之途必出于讀書,近乎從前科舉的辦法,這或者還有人肯下十載寒窗的苦工。嚴格說來,這已失卻讀書的真意義,何況這制度的確立還遙遙無期。
(1)作者認為讀萬卷書的人很少,原因是“讀書的動機、環(huán)境、空氣無不缺乏”,這里的“空氣”具體指什么?
(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說“嚴格來說,這已失卻讀書的真意義”,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
參考解析
【答案要點】
(1)這里的“空氣”指讀書的氛圍,一方面讀書的人13漸稀少,另一方面讀書人處于好利的環(huán)境中,最終導致“空氣缺乏”,讀書氛圍不佳。
(2)大部分人讀書的真正意義不是為了擴充知識,涵詠性情,修持道德,而是為了官位利祿,使讀書成了功名富貴的敲門磚,所以失卻了讀書的真意義。
【解析】
第一題,分析文章第一段,作者提到“讀萬卷書日見其少”,指出最淺顯的原因是“讀書的動機、環(huán)境、空氣無不缺乏”。第二段中提到“讀書空氣稀薄,讀書種子的稀少,互為因果循環(huán)”,讀書的人愈少愈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最后一段提到“在這一味好利的空氣中尋求讀書樂,豈不難于上青天”.可見“好利”也影響著讀書氛圍。
第二題,要想知道為什么失去了讀書的意義,首先,必須要明白讀書是為了什么,也就是讀書的動機,第二段中已給出明確的答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