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主要是采取當時美國一些州已經實行了十多年的“六三三制”。新學制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新教育制度的確立,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的學制體系建設的基本完成。
2.D【解析】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3.B【解析】這是典型的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華生認為兒童的成長完全由環(huán)境來決定,否定遺傳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絕對性。
4.C【解析】個體的身心發(fā)展是有一定順序的,這些順序不能顛倒,不能盲目地加速,“揠苗助長”違背了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
5.D【解析】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例如,觀察各種實物、演示各種實驗、到工廠或農村進行實地參觀訪問等。觀察教學電影屬于模象直觀。
【點撥】直觀是理解科學知識的起點,是學生由不知到知的開端,是知識獲得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直觀的形式主要有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忌鷳撜�.握這三種直觀形式的概念.能判斷哪種教學活動屬于哪一類,還要知道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
6.C【解析】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善于激發(fā)學生去尋求正確的答案.引導學生從謬誤走向真理,符合啟發(fā)性教學原則。
7.A【解析】班主任在自然狀態(tài)下,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組織勞動。能比較自然地了解到學生思想行為的傾向性、能力、興趣及習慣特征,例如,在上課時觀察學生上課的情緒、注意力,回答問題的情況,完成課堂作業(yè)的情況,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知識質量、語言表達能力、意志品質及對各門課的興趣等。
8.A【解析】課外活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特點是靈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把握這幾個特點.有助于駕馭課外活動的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課外活動的重要功能。
9.D【解析】一般來說,態(tài)度和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三個階段,即依從、認同和內化。
【點撥】品德的學習階段在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xiàn),以單項選擇題、辨析題的題型出現(xiàn)較多。品德的學習過程經歷了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依從是態(tài)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huán)節(jié);認同更深入一層,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wěn)一定性;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10.B【解析】學習需要是指個人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
11.B【解析】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訂的學習計劃.由規(guī)則和技能構成。
12.B【解析】構成意志力的穩(wěn)定因素稱為意志品質。人們的意志品質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主要的意志品質有獨立性、堅定性、果斷性和自制力。題干中的學生缺交作業(yè)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xiàn),班主任可以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
13.B【解析】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是個體具有的用于具體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為步驟。
14.B【解析】正式群體中的內部成員間在價值取向上保持較高的一致性,而非正式群體完全是以個人間的好感、喜愛為基礎的。各種非正式群體有自身的價值取向,不同非正式群體間的價值取向有差異性。
【點撥】按照構成群體的原則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將群體劃分為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明文規(guī)定的群體,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職責權利明確、組織地位確定、價值取向比較一致;非正式群體是指學生在相互交往的基礎上,形成以個人好惡、興趣愛好為聯(lián)系紐帶,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群體。
15.D【解析】問題解決具有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符合這三個特點的就是問題解決。
16.D【解析】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17.C【解析】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zhí)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題干中小敏的心理問題就是強迫癥。
18.A【解析】研究能力是綜合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能力,是對未知事物探索性的、發(fā)現(xiàn)性的、心智和情感主動投入的過程。教師的研究常常是圍繞自己的實踐工作與對象開展的。
19.C【解析】目標是集體發(fā)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fā)展。
20.B【解析】知覺的理解性是對于知覺的對象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予以解釋,并用詞匯或概念對其進行命名或歸類,即賦予對象一定的意義。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匯總| 《各科目》考點速記匯總
2011-2015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真題及答案匯總 | 試卷結構匯總(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