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說:“有個叫于嵩的人,小時跟隨張巡;等到張巡起事,他也經常在圍城中。我大歷年間曾在和州烏江縣見到于嵩,于嵩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于嵩因為張巡的推薦曾做臨渙縣尉,他非常好學,什么書都讀。我那時還小,粗略地問了張巡、許遠的事,沒能詳細詢問。于嵩說張巡身高七尺多,胡須長得像神仙。曾經見于嵩讀《漢書》。,對于嵩說:”為什么花這么長時間讀它?,于嵩說:還沒讀熟。張巡說:“我讀書不超過三遍,終身不忘。‘于是背誦于嵩所讀的書,整卷不錯一個字。于嵩很吃驚,以為張巡只是偶然熟悉這一卷,就胡亂抽出其他卷來試驗,都是一樣。于嵩又取架上其他書來考張巡,張巡隨口背誦,毫無遲疑。于嵩跟隨張巡很久,也沒有看到張巡經常讀書。寫文章,拿起紙筆,立刻就寫,從不打草稿。開始守睢陽的時候,士兵近萬人,城中的居民也將近幾萬人,張巡只要見過一面問過姓名,以后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fā)怒的時候,胡須就張開。等到城陷落時,賊人綁著張巡等數(shù)十人坐到一起,馬上就要殺頭了。張巡起來,那些人見張巡起來,有的站起來有的哭泣。張巡說:你們不要怕!死,這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泣不能抬頭看他。張巡臨近被殺的時候,面色不慌亂,安詳?shù)镁拖衿匠R粯。許遠是一個寬厚長者,他的外貌和他的內心一樣寬厚;與張巡同年出生,月份上比張巡小,稱張巡為兄長。死時四十九歲!
于嵩貞元初死在毫州和宋州之間。有傳言說于嵩有田地在亳州和宋州之間,被軍人霸占,于嵩將要到州里告狀評理,被軍人殺害。于嵩沒有孩子,這是張籍說的。
《學習要點與難點》
本篇文章議論與敘事并重的特點(重點)
本文前部分是議論文,屬于駁論;
后部分是記敘文。
前部分駁斥從兩個方面駁斥了對許遠的誣蔑,從一個方面駁斥了對張巡,許遠守睢陽這件事情的誣蔑,贊揚了他們捍衛(wèi)天下的事跡;
后部分記敘了南霽云乞師賀蘭進明的英雄事跡,補記了張巡,許遠的事情。
兩部分各有側重,但相輔相成,有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前面是后面的綱,后面是前面的事實佐證,緊緊圍繞主旨。
前面駁論所采用的論據與論證方法。
所用的都是事實論據。駁“許遠畏死”,用許遠讓位授權,在無外援時,仍然死守的事實。駁“張巡,許遠就不該死守睢陽”,聯(lián)系當時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外援不到,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捍衛(wèi)天下的事實。
駁“城之陷,自遠所分始”。論證方法類比法。連用兩個比喻,以此證明睢陽被攻陷,勢在必然。
人物的性格特征。
張巡:忠心報國,從容鎮(zhèn)定,視死如歸,博聞強記;
許遠:寬厚謙和,為國讓賢,以死報國。
南霽云:深明大義,疾惡如仇,忠貞剛烈。
本文的細節(jié)描寫。
南霽云的“抽刀斷指”,“抽矢射塔”兩個細節(jié)描寫,刻畫了人物的剛烈,疾惡如仇的個性。
張巡的“讀書盡卷不錯一字”,“于嵩取書架上的書問巡,巡應對無誤”,“操筆立書”等等均是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張巡的博聞強記,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人物之間的相互映襯和襯托。
張巡,許遠,南霽云之間是相互映襯。例1,許遠位在張巡之上,卻讓位給張巡,自處于其下。既突出許遠的讓賢,又映襯了張巡的才能。例2,睢陽城陷,敵人勸降南霽云,張巡與南霽云一呼一答,兩人互相映襯,更顯出兩人的英雄氣概。
南霽云乞師賀蘭一段,以反面人物賀蘭的卑鄙反襯了南霽云的忠貞剛烈的性格特征。
《重點段落簡析》
1,“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設淫辭而助攻也。”
這段話是駁斥“二公以死守”的誣蔑。
“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屬于對偶句。
論證手法為對比,用張巡,許遠英勇抗敵的事實與那些“棄城圖存”,“擅強兵坐而視者”相對比。論據為事實論據;
翻譯這段。
2,“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這段是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細節(jié)有兩處:一處“抽刀斷指”,另一處:“抽矢射塔”。
用反面人物賀蘭進明來反襯南霽云的英雄氣概。
“一座皆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睂儆趥让婷鑼,從側面烘托來寫南霽云的剛烈性格!按先霜q指以相語”,也是側面描寫,從側面來說明百姓永遠在懷念著英雄。
(4)翻譯這段話。
查看更多內容請關注考試吧專升本欄目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