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足月新生兒的特點及護理
正常足月新生兒是指胎齡滿37~42周出生,體重2500g~4000g,身長47cm以上,無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產(chǎn)新生兒。
1.新生兒外形特點
|
足月兒 |
早產(chǎn)兒 |
皮膚 |
紅潤,皮下脂肪豐富,胎毛少。 |
絳紅、水腫,皮下脂肪少,胎毛多 |
2.體溫
體溫中樞發(fā)育不完善,調(diào)節(jié)能力差。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比成人快4倍;體溫易隨外界溫度而變化。新生兒產(chǎn)熱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謝。
新生兒出生后30分鐘至1小時體溫下降。如環(huán)境溫度適中,體溫逐漸回升,并在36~37℃之間波動。
“適中溫度”又稱“中性溫度”,指一種適宜的環(huán)境溫度,在此溫度下機體耗氧量最少,代謝率最低,蒸發(fā)散熱量亦少,又能保證正常體溫。
新生兒適中溫度與體重及日齡有關,正常足月新生兒穿衣、包裹棉被、室溫維持在24℃,便可達到中性溫度的要求。
3.呼吸系統(tǒng):
胎兒在子宮內(nèi)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運動。出生時經(jīng)產(chǎn)道擠壓,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間質(zhì)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遲,則出現(xiàn)濕肺。新生兒在第一次吸氣后,肺泡張開。呼吸淺快,40~45次/分。新生兒胸腔較小,肋間肌較弱,胸廓運動較淺,主要靠膈肌運動,呼吸呈腹式。
超過在60-70次/分稱呼吸急促
4.心血管系統(tǒng):
胎兒出生后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巨大變化,臍帶結扎,肺血管阻力降低,卵圓孔和動脈導管出現(xiàn)功能性關閉。
新生兒心率波動范圍較大,平均心率為100-150次/分,血壓平均為70/50mmHg(9.3/6.7kPa)。
早產(chǎn)兒心率安靜時平均為120~140次/分,血壓較低。
5.消化系統(tǒng):
出生時因下食管括約肌壓力低,胃底發(fā)育差,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較發(fā)達,故新生兒易有溢奶,早產(chǎn)兒更多見。
新生兒生后12小時排出胎便,呈黑綠色,2~3d排完,糞便轉為黃綠色。如24小時未排胎糞者應檢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
6.血液系統(tǒng):
新生兒在胎兒期處于相對缺氧狀態(tài),出生時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相對較高,血容量85~100ml/kg,與臍帶結扎時間有關,臍帶結扎延遲可從胎盤中多獲得血容量。白細胞計數(shù)生后第1日可達(5~20)×109/L,分類中以中性粒細胞為主,4~6日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相近,以后以淋巴細胞占優(yōu)勢。
7.泌尿系統(tǒng):足月兒一般在生后24小時內(nèi)開始排尿,少數(shù)在48小時內(nèi)排尿,一周內(nèi)每日排尿可達20次。
嬰兒出生時腎小球濾過率低,濃縮功能差,不能迅速有效地處理過多的水和溶質(zhì),易造成水腫或脫水癥狀。
8.神經(jīng)系統(tǒng)
新生兒腦重占體重10%~20%(成人僅2%)。約重300~400g。
脊髓末端約在L3~4腰椎下緣,故腰椎穿刺應在L4~5腰椎間隙進針。
足月兒出生時具備的原始反射有:覓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如患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時這些反射可消失。
9.免疫系統(tǒng)
新生兒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不夠成熟。臍部為開放傷口,細菌易繁殖并進入血液;
血清補體含量低,缺乏趨化因子,故白細胞吞噬作用差;IgG是唯一通過胎盤的免疫球蛋白,IgA、IgM不能通過胎盤,新生兒分泌型IgA缺乏,使新生兒尤其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新生兒的特殊生理狀態(tài)
1.生理性體重下降
新生兒在生后數(shù)日內(nèi),因丟失水分較多,出現(xiàn)體重下降,但一般不超過10%,生后10日左右,恢復到出生時體重。
24小時排尿、排便
2.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后2~3日即出現(xiàn)黃疸,4~5日最重,2周內(nèi)消退,但患兒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
3.生理性乳腺腫大
女足月新生兒出生后3~5日,乳腺可觸到蠶豆到鴿蛋大小的腫塊,因胎內(nèi)母體的孕酮和催乳素經(jīng)胎盤至胎兒體內(nèi),出生后這些激素影響突然中斷所致,多于2~3周消退。
4.假月經(jīng)
部分女嬰在生后5~7日,可見陰道流出少量的血液,持續(xù)1周停止。是因母體雌激素在孕期進入胎兒體內(nèi),出生后突然消失引起,一般不必處理。
5.口腔內(nèi)改變
新生兒上顎中線和齒齦切緣上常有黃白色小斑點,民間稱“板牙”、“馬牙”,是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所致又稱“上皮珠”,生后數(shù)周到數(shù)月逐漸消失,不需處理。
新生兒面頰部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對吸乳有利,不應挑、割,以免發(fā)生感染。
新生兒的護理
1.新生兒室條件
病室干凈、清潔、整齊,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溫度22~24℃,濕度55%~65%。床與床之間的距離為1m。
2.保持呼吸道通暢
新生兒出生后應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不可隨意將物品放在新生兒口、鼻腔處或按壓胸部。
3.保持體溫穩(wěn)定
新生兒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發(fā)育不健全,易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因此,需要有足夠的保暖措施。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監(jiān)測體溫變化,使新生兒身體處于耗氧量最少,蒸發(fā)散熱量最少,新陳代謝最低的“適中環(huán)境”中。
4.預防感染
建立消毒隔離制度,完善清洗設施。避免交叉感染。
5.皮膚護理
每日檢查臍部,并用75%乙醇消毒,保持局部皮膚干燥,防止感染造成臍炎。
6.喂養(yǎng)
出生后30分鐘左右可抱至母親處給予吸吮,鼓勵母親按需哺乳。無法母親哺乳時,首先試喂5~10%葡萄糖液10ml,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給配方奶,每3小時一次。
7.預防接種
出生后3日接種卡介苗;
出生1日、1個月、6個月時,各注射乙肝疫苗1次。
按需哺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