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態(tài)
1.強硬舌:舌體強硬,運動不靈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轉(zhuǎn)動,致使語言謇澀,稱為"舌強".若見于外感熱病,多屬熱入心包,痰濁內(nèi)阻,或高熱傷津、邪熱熾盛,見于雜病中者,多為中風征兆。
2.痿軟舌:舌體軟弱,伸卷無力,轉(zhuǎn)動不便,是為舌痿。多屬氣血虛極,陰液虧損,筋脈失養(yǎng)所致。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氣血俱虛;舌絳而痿,是陰虧已極。新病舌干紅而痿者,則為熱爍陰傷。
3.顫動舌:舌體震顫不定,不能自主,稱為舌體顫動。久病中見舌顫,屬氣血兩虛或陽氣虛弱。外感熱病中見之,多屬熱極生風或虛風內(nèi)動之象。
4.吐弄舌:舌伸長,吐露出口外者為吐舌;舌時時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內(nèi),或舌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稱為弄舌。兩者都屬心脾有熱。吐舌可見于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弄舌多為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發(fā)育不良。
5.歪斜舌:舌體偏斜于一側(cè),稱為歪斜,多是中風或中風之先兆。
6.短縮舌: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稱為短縮,多是危重證候的反映。舌淡或青而濕潤短縮,多屬寒凝筋脈;舌胖而短縮,屬痰濕內(nèi)阻;舌紅絳干而短縮,多屬熱病津傷。
望舌苔-苔色
1.白苔:一般常見于表證、寒證。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舌淡苔白,常見于里寒證。若舌上滿布白苔,尤如白粉堆積在舌上,捫之不燥,為積粉苔,由于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nèi)盛所致,常見于瘟疫,亦見于內(nèi)癰。
2.黃苔:主熱證、里證。苔色越黃,反映熱邪越重,淡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結(jié)。
3.灰苔:主里證,可見于里熱證,亦可見于寒濕證。若苔灰而潤,則多為寒濕內(nèi)阻,或痰飲內(nèi)停;而苔灰干燥,則多屬熱熾津傷,或陰虛火旺。
4.黑苔:主里證,主熱極又主寒盛。常見于疾病的嚴重階段。若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多為熱極津枯;苔黑而潤滑,則多屬陽虛寒盛。
望舌苔-舌質(zhì)
1.厚。河^察舌苔的厚薄,能幫助了解病邪的輕重及病情的進退。一般來說,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者,舌苔多薄;而病邪傳里,病情較重,或 內(nèi)有食飲痰濕積滯者,則舌苔多厚。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轉(zhuǎn)重,為病進;而由厚變薄,則表示邪氣得以內(nèi)消外達,病情由重變輕,多屬病 退。
2.潤燥:正常舌苔是潤澤的,為津液上承之征。察舌苔的潤燥,主要是了解津液變化的情況。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捫之無津,稱為燥苔,更甚者有粗糙刺手感覺的又稱糙苔,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見于熱盛津傷或陰液虧耗的病證。
3.膩腐:膩苔多見于濕濁、痰飲、食積等陽氣被陰邪所抑的病變,如痰飲、濕溫等病證。腐苔苔質(zhì)顆粒較大,松軟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刮之易脫,多由陽熱有余,蒸騰胃中腐濁邪氣上升而成,常見于食積、痰濁等病。
4.剝落:若舌苔驟然退去,不再復生,以致舌面光潔如鏡,即為光剝舌,又叫"鏡面舌",是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的表現(xiàn)。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脫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也屬胃的氣陰兩傷之候。
5.有根與無根:察舌苔之有根、無根對辨邪正虛實,胃氣的有無有重要意義。有根的多為實證、熱證,表示有胃氣;無根的則多見于虛證、寒證,表示胃氣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