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2 頁:參考答案 |
一、A1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陽偏勝即是陽盛,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一種陽氣病理性亢盛、機能亢奮、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變化。一般的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病變。
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陽氣不足可發(fā)于五臟六腑,如心陽、脾陽和腎陽等,皆可出現(xiàn)虛衰病變,但一般以腎陽虛衰最為重要。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在陽氣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陰損及陽,是陰液虧虛,累及陽氣,使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病機上首先是陰虛,在陰虛的基礎上導致陽虛;從主次上講,是以陰虛為主。
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陽盛格陰,指陽氣偏盛至極,深伏于里,熱盛于內(nèi),格陰于外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熱盛于內(nèi)是疾病的本質(zhì),但由于格陰于外,可在原有壯熱、面紅、氣粗、煩躁、舌紅、脈數(shù)大有力等熱盛于內(nèi)表現(xiàn)的基礎上,又現(xiàn)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稱為真熱假寒證。
5、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即補其不足。陰偏衰產(chǎn)生的是“陰虛則熱”的虛熱證,治療當滋陰制陽,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稱之為“陽病治陰”。陽偏衰產(chǎn)生的是“陽虛則寒”的虛寒證,治療當扶陽抑陰,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內(nèi)經(jīng)》稱之為“陰病治陽”。
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陰盛格陽是指陰氣偏盛至極,壅閉于里,寒盛于內(nèi),逼迫陽氣浮越于外的一種病理變化。稱為真寒假熱證。
7、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大實有贏狀”即真實假虛證,是指病機的本質(zhì)為“實”,但表現(xiàn)出某些“虛”的臨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氣亢盛,結聚體內(nèi),阻滯經(jīng)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如因瘀血內(nèi)阻而出現(xiàn)的婦女崩漏下血,熱結腸胃而見瀉下稀水臭穢的“熱結旁流”等。
8、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所謂實,主要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應。所謂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應。因此決定病證虛實變化的主要病機是正邪的盛衰。
9、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實,指以邪氣亢盛為主,而正氣未衰,正邪激烈相爭,臨床上出現(xiàn)一系列以太過、亢奮、有余為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10、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虛,指以正氣虛損為主,機體抗邪無力,表現(xiàn)一系列以虛弱、衰退和不足為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常見神疲體倦、面色無華、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多見于素體虛弱,精氣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種慢性病證日久,耗傷人體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氣脫失的病變。
1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正氣不甚虛弱,而邪氣亦不過強,邪正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勢處于遷延狀態(tài)的病理過程。多發(fā)于外感疾病中期,或慢性病之遷延期,多由于邪正相持不下,病勢膠著所致。病勢遷延,經(jīng)久不愈,或發(fā)展成慢性病證。一般來說,邪氣留結之處,即是邪正相持、病理表現(xiàn)明顯之所,其臨床表現(xiàn)亦隨邪留部位而有所不同。
1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燥生風,指血虛津虧,失潤化燥,肌膚失于濡養(yǎng)而生風的病理變化。臨床可見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并有皮膚瘙癢或落屑等癥狀。
1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津傷化燥,又稱“內(nèi)燥”,是指津液不足,各組織器官失其濡潤而出現(xiàn)干燥枯澀的病理狀態(tài)。內(nèi)燥病變可發(fā)生于各臟腑組織,但以肺、胃及大腸為多見。常見肌膚干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燥咽干,舌上無津,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癥。如以肺燥為主,還兼見干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可見食少、舌光紅無苔;若系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癥。
1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陰虛風動指陰氣衰竭,寧靜、抑制功能減退而動風的病理狀態(tài)。多見于熱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傷,陰氣和津液大量虧損,陰虛則陽亢,抑制能力減弱,加之筋脈失之滋潤,變生內(nèi)風。臨床可見筋攣肉瞤、手足蠕動等動風癥狀,并見低熱起伏、舌光紅少苔、脈細如絲等陰氣衰少表現(xiàn)。神昏譫語多見熱極生風。
1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濕濁內(nèi)生,又稱“內(nèi)濕”,是指因脾氣運化水液功能障礙而引起濕濁停滯的病理狀態(tài)。多因過食肥甘,嗜煙好酒,恣食生冷,內(nèi)傷脾胃,以致脾失健運,或喜靜少動,素體肥胖,情志抑郁,以致氣機不利,津液輸布障礙,聚而成濕所致。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nèi)生的關鍵。
16、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寒從中生,又稱“內(nèi)寒”,是指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陽不制陰而虛寒內(nèi)生的病理狀態(tài)。內(nèi)寒的病機多見于心脾腎。
17、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臨床上常見的多為肺氣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阻肺所致,使肺氣失于宣發(fā)肅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多因寒飲,痰濁,食積停滯于胃,阻礙氣機所致,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等癥;肝氣上逆多因郁怒傷肝,肝氣升發(fā)太過,氣火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血隨氣逆而上涌,可導致嘔血。肺主氣,胃氣宜降,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因此氣逆多見肺、胃、肝臟。
18、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氣機失調(diào),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包括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病理變化。
19、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氣脫,指氣虛至極,不能內(nèi)守而大量脫失,以致生命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
20、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氣不攝血,是指因氣虛統(tǒng)攝無力,以致血逸脈外而出血的病理變化。由于脾主統(tǒng)血,所以氣不攝血的病變,多與脾氣虧虛有關。
2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血瘀水停是指因血脈瘀阻,血行不暢導致津液輸布障礙而水液停聚的病理變化。血瘀則津液不行,從而導致津停為水濕痰飲。
2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津虧血瘀是指津液耗損導致血行瘀滯不暢的病理變化。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脈充盈,血行通暢的重要條件。若因高熱、燒傷,或吐瀉、大汗出等因素,致使血中津液大量虧耗,則血液循行滯澀不暢,從而發(fā)生血瘀之病變。
2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氣隨津脫是指津液大量耗失,氣失其依附而出現(xiàn)暴脫亡失的病理變化。多由高熱傷津,或大汗傷津,或嚴重吐瀉耗傷津液等所致。
2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內(nèi)傷病的病位在臟腑,基本傳變形式是臟腑傳變,包括:臟與臟傳變、臟與腑傳變、腑與腑傳變、形臟內(nèi)外傳變。
2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六經(jīng)由表入里傳變,基本形式是由陽入陰,順次由太陽至陽明、少陽,而后太陰,少陰,最終至厥陰。
二、B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肝陽化風,指肝陽偏亢,或肝腎陰虧,陰不制陽,致肝陽亢逆無制而動風的病理狀態(tài)。多由于情志所傷,肝郁化火;或年老肝腎陰虧;或操勞過度等,耗傷肝腎之陰,導致陰虛陽亢,風氣內(nèi)動。常見臨床表現(xiàn):輕者可見筋惕肉瞤、肢麻震顫、眩暈欲仆,或見口眼(口咼)斜、半身不遂。嚴重者則因血隨氣升而發(fā)卒然仆倒,或為閉證,或為厥證。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陰虛風動,指陰氣衰竭,寧靜、抑制功能減退而動風的病理狀態(tài)。多見于熱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傷,陰氣和津液大量虧損,陰虛則陽亢,抑制能力減弱,加之筋脈失之滋潤,變生內(nèi)風。臨床可見筋攣肉瞤、手足蠕動等動風癥狀,并見低熱起伏、舌光紅少苔、脈細如絲等陰氣衰少表現(xiàn)。
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熱極生風,又稱熱甚動風,指邪熱熾盛,燔灼津液,劫傷肝陰,筋脈失養(yǎng)而動風病理狀態(tài)。多見于熱性病的極期,由于火熱亢盛,煎灼津液,致使筋脈失養(yǎng),動而生風。常見臨床表現(xiàn):在高熱不退基礎上出現(xiàn)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神昏譫語等。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血虛生風。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導致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血虛無以榮絡,則虛風內(nèi)動?梢娭w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等癥。
執(zhí)業(yè)醫(yī)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萬題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關注“萬題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微信,下載考前提分試卷!2019年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精選試題及答案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