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清臟腑熱
導赤散
組成:生地 木通 生甘草各6g,入竹葉共煎。
功用:清心利水養(yǎng)陰。
主治:心經(jīng)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癥見溲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
方解:本方證治為心經(jīng)蘊熱或移于小腸所致。方中木通入心與小腸經(jīng),味苦性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用以為君。生地入心腎經(jīng),甘涼而潤,清心熱而涼血滋陰,用以為臣。與木通配合,利水而不傷陰,補陰而不戀邪。竹葉甘淡,清心除煩,引熱下行。生甘草用梢者,取其直達莖中而止淋痛,并能調和諸藥,且可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為佐使。
1、原方組成之后云:“一方不用甘草,用黃芩”,是為加強清心降火而設。黃芩不但能夠清肺熱,且能夠清心火,必要之時可以用以替代黃連。
2、本方為錢乙之方,其本意是根據(jù)小兒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變快速的特點,治實證當防其虛,治虛證應防其實。后世以“水虛火不實”括之。
附方:
清心蓮子飲:黃芩、麥冬、地骨皮、車前子、炙甘草各10g,石蓮肉、白茯苓、炙黃芪、人參各15g。功用:清心火,益氣陰,止淋濁。主治:心火偏旺,氣陰兩虛,濕熱下注證。癥見遺精淋濁,血崩帶下,遇勞則發(fā);或腎陰不足,口舌干燥,煩躁發(fā)熱等。
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6g 黃芩9g 梔子9g 柴胡6g 澤瀉9g 木通6g 當歸3g 生地6g 生甘草6g 車前子6g
功用:清肝膽實火,瀉下焦?jié)駸帷?/P>
主治:
1、肝膽實火上炎證。癥見頭痛(裂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等,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
2、肝膽濕熱下注證。癥見陰腫,陰癢,陰汗,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有力。
方解:本證由于肝膽經(jīng)實火上炎,或濕熱循經(jīng)下注所致。治之宜清肝膽實火,瀉下焦?jié)駸。方中以龍膽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膽實火,下瀉肝膽濕熱,為君。黃芩、梔子苦寒,歸肝膽三焦經(jīng),瀉火解毒,燥濕清熱,為臣。濕熱壅滯下焦,故用滲濕瀉熱的車前子、木通、澤瀉導濕熱下行,從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則濕熱無留,為佐。肝為藏血之臟,肝經(jīng)實火,易傷陰血,所用的藥物又有苦燥滲利傷陰之品,故用生地養(yǎng)陰,當歸補血,使祛邪而不傷正;肝體陰而用陽,性喜疏泄條達而惡抑郁,火邪內郁,肝氣不舒,用大劑苦寒降瀉之品,又可能使肝膽之氣被抑,故又用柴胡疏暢肝膽,并能引諸藥歸于肝膽經(jīng),為佐。甘草為使,一可緩苦寒之品防其傷胃,二可調和諸藥。
1、此方配伍嚴謹,用時最好遵用原方。
2、肝經(jīng)濕熱亦可造成陽痿,且青壯年的陽痿多因于此,癥見陰癢,陰汗。
3、男子遺精與女子的帶下有類似之處,故在用藥方面亦可相互借用。
4、黃芩、丹皮為清肝火的藥對,黃芩走氣分,丹皮走血分。
左金丸
組成:黃連9g 吳茱萸1.5g 比例為6:1
功用: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主治:肝火犯胃證。癥見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方解:方中重用苦寒之黃連為君,黃連清瀉心火,心為肝之子,實則瀉其子,故以清心火來實現(xiàn)清肝火的目的。但純用苦寒又恐郁結不開,故又用少量辛而大熱的吳茱萸,取其下氣之功,助黃連和胃降逆。因有大量黃連的寒性制之,故只保留其降逆止嘔的作用,而去其溫熱之性,“去性存用”也。
瀉白散(瀉肺散)
組成:地骨皮 桑白皮各15g 炙甘草3g,入粳米一撮共煎服。
方歌: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參茯知芩皆可入,肺熱咳喘此方先。
功用:清瀉肺熱,平喘止咳。
主治:肺熱咳喘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方解:本方證治為肺有伏火郁熱。方中以桑白皮清瀉肺熱,平喘止咳,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助君藥瀉肺中伏火,且有養(yǎng)陰之功,君臣相合,清瀉肺火,以復肺氣之肅降。炙甘草、粳米養(yǎng)胃和中,以扶
肺氣,“培土生金”之義。
葦莖湯
組成:葦莖60g 薏苡仁30g 冬瓜仁24g 桃仁9g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方解: 肺癰是由于熱毒壅肺,痰瘀互結所致。方以葦莖為君,甘寒輕浮,善清肺熱,為治肺癰必用之品。臣以冬瓜仁清熱化痰,利濕排膿,能清上徹下,與君藥相配則清肺宣壅,滌痰排膿;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熱而排膿,下利腸胃而滲濕。桃仁活血逐瘀,且潤燥滑腸,可瀉痰瘀從大便而解,為佐藥。
清胃散
組成:生地 當歸身各6g 牡丹皮9g 黃連6g 升麻9g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fā)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頰腮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方解:本證為胃有積熱,熱循足陽明經(jīng)脈上攻所致。方中以苦寒之黃連為君,直瀉胃府之火。升麻為臣,清熱解毒,升而能散,可宣達郁遏之伏火。胃熱則陰血必損,故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當歸養(yǎng)血和血為佐。升麻兼可引經(jīng)為使。若方中重用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強。
玉女煎
組成:石膏15~30g 熟地9~30g 麥冬6g 知母 牛膝各5g
方歌:玉女煎用麥地黃,石膏知母牛膝嘗。
功用: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饑等。
方解:本方證治為少陰不足,陽明有余所致。方中石膏清胃火之有余,為君藥。熟地滋腎水之不足,為臣。君臣合用,清火而壯水。佐以知母,助石膏清胃瀉火,助熟地滋腎陰瀉相火,麥冬清熱養(yǎng)陰。牛膝導熱而引氣血下行。
芍藥湯
組成:芍藥15~20g 當歸9g 黃連5~9g 檳榔 木香 甘草炒各5g大黃6g 黃芩9g 官桂2~5g
方歌: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清熱燥濕調氣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功用:清熱燥濕,調氣和血。
主治: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方解:本證為濕熱雍滯腸中所致。濕熱下注大腸,雍滯氣機,腸中積滯不化,濕熱與氣血瘀滯相搏,而成下痢膿血。方中重用白芍,用其止瀉痢腹痛之功。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而解腸中熱毒,以治濕熱成痢之本。大黃苦寒,邪熱祛積破瘀,瀉腸中之濕熱,使積滯、瘀血去,則下痢可止,此為“通因通用”之法。又以木香、檳榔行氣導滯;當歸柔肝和血,與大黃合用,又有行瘀之用。即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比夤鹦翢,配在苦寒藥中是為反佐,可防止苦寒傷中與冰伏濕熱之邪。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附方:
1、黃芩湯:黃芩9g,芍藥9g,甘草炙3g,大棗4枚。功用:清熱止利,和中止痛。主治:熱瀉熱痢。身熱口苦,腹痛下利,舌紅苔黃,脈數(shù)。
2、香連丸:黃連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吳茱萸不用,木香四兩八錢八分。功用:清熱燥濕,行氣化滯。主治:濕熱痢疾,膿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等。
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15g 黃柏12g 黃連6g 秦皮12g
方歌: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與秦皮。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高熱)
方解:方中以白頭翁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臣以黃連之苦寒,清熱解毒,燥濕厚腸;黃柏瀉下焦?jié)駸,共奏燥濕止痢之效。秦皮苦寒性澀,收斂作用強,因本證有赤多白少,故用以止血,不仿芍藥湯之大黃。四藥并用,為熱毒血痢之良方。
關注"566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zhí)業(yè)醫(y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2016年中醫(yī)助理醫(yī)師備考精選試題及答案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