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 B
[解析] 對上述交易應作以下賬務處理: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 117 000(10000×1.5×7.8)
投資收益 10 000
貸:銀行存款 127 000
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 號——金融工具》規(guī)定,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以公允價值計量。由于該項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是以外幣計價,在資產(chǎn)負債表日,不僅應考慮美元市價的變動,還應一并考慮美元與人民幣之間匯率變動的影響,上述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在資產(chǎn)負債表日的人民幣金額為152 000(即2×10 000×7.6)元,與原賬面價值117 000 元(即1.5×10000×7.8)的差額為35 000 元人民幣,應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相應的會計分錄為: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 35 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5 000
35. 000 元人民幣既包含恒通公司所購乙公司B 股股票公允價值變動的影響,又包含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匯率變動的影響。
2009 年2 月27 日,恒通公司將所購乙公司B 股股票按當日市價每股2.2 美元全部售出(即結算日),所得價款為22 000 美元,按當日即期匯率1 美元=7.4 元人民幣折算為人民幣金額為162 800 元,與其原賬面價值人民幣金額152 000 元的差額為10 800 元人民幣,對于匯率的變動和股票市價的變動不進行區(qū)分,均作為投資收益進行處理。因此,售出當日,甲公司應作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162 8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 152 000
投資收益 10 800
同時將原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5 000
貸:投資收益 35000
所以影響2009年的損益合計數(shù)=10 800+35 000-35 000=10 800(元)。
2
[答案] B
[解析] 20×9年技術改造前該項固定資產(chǎn)應計提的折舊:5 000/20×3/12=62.5(萬元)。
技術改造后該項固定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5 000-3 000+500+190+1 300=3 990(萬元)。由于改造后該固定資產(chǎn)預計可收回金額為3 900萬元,按照現(xiàn)行規(guī)定,該項固定資產(chǎn)入賬價值為3 900萬元(選擇3 990萬元和3 900萬元兩者中的較低者)。20×9年技術改造后該項固定資產(chǎn)應計提的折舊:3 900/15×3/12=65(萬元)。甲公司20×9年度對該生產(chǎn)用固定資產(chǎn)計提的折舊額為:62.5+65=127.5(萬元)
3
[答案] D
[解析] “應付職工薪酬”貸方發(fā)生額=(100-29)× 100×50×2/4-100 000=77 500 (元)
4
[答案] B
[解析] 20×8年甲公司應確認的投資收益=[1 000-(500-400)×60%-(600-400)×(1-60%)]×30%=258(萬元)
5
[答案] D
[解析] 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的講解,企業(yè)發(fā)行認股權和債券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以下簡稱分離交易可轉換公司債券),其認股權符合《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和《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有關權益工具定義的,應當按照分離交易可轉換公司債券發(fā)行價格,減去不附認股權且其他條件相同的公司債券公允價值后的差額,確認一項權益工具(資本公積)。由此得知,分離交易可轉換公司債券與教材講解的可轉債的主要區(qū)別就是:認股權與債券是分離的,也就是發(fā)行債券時免費附贈認股權,會計處理跟普通的可轉債一樣。
負債成份的公允價值(不考慮發(fā)行費用)=8000×3.4651+200000×0.7921=186140.80(萬元)
權益成份的公允價值(不考慮發(fā)行費用)=204000-186140.80=17859.2(萬元)
可轉換公司債券負債成份和權益成份應分攤的發(fā)行費用:
負債成份應分攤的發(fā)行費用=1000×186140.80/204000=912.45(萬元)
權益成分應分攤的發(fā)行費用=1000×17859.2/204000=87.55(萬元)
借:銀行存款 203000
應付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利息調(diào)整)14771.65(200000-186140.80+912.45)
貸:應付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面值) 200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7771.65(17859.2-87.55)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