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與上級部門通知精神“有沖突”,廣州暫停自去年4月起實施的城市管理“2億考評”。像這一舉措推出時引起爭議一樣,其叫停也帶來了不少議論。
“2億考評”只是通俗叫法,其實是一種“以獎代撥”形式,即廣州區(qū)域內(nèi)的城市管理部門先要進行綜合提升考評,達標者才能滿額拿到資金,根據(jù)考評結(jié)果,總值2億元的城建維護資金有多有少地撥付到位。相比以前“先拿錢后辦事”的工作模式和作風,這種考評方式試圖通過資金杠桿,形成激勵加倒逼的雙重機制,提升管理效能。而從近一年的實踐來看,此舉確實對各區(qū)有一定激勵作用,城市管理有了新變化,2億元城建維護資金還節(jié)余了278萬元。
正如一位廣州市政協(xié)委員所認為的,不要因為考評被叫停,考評為城市管理所帶來的正面作用也同時被叫停!2億考評”之所以有效,關鍵就在于引進了考核機制,并且把考評與部門資金緊密掛鉤,形成了有力的利益指揮棒,引導各部門去改進工作。但是,這種與部門利益捆綁的考評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和風險。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以往教訓看,考評機制在實施過程中容易異化為評比風、表彰風,為了考核結(jié)果好看,一些地方和部門使盡招數(shù)、不惜成本,把心思精力都放在考評人員身上,把“亮點”在考評期間做足,奢華接待、“暗訪登報”等不良現(xiàn)象莫不與此有關。
如此造成的后果,一是陷入“一陣風”,逢考才緊張,考完就放松,淡化了常態(tài)工作,二是走向“選擇性治理”,只盯著考核項目,留下一些工作盲區(qū)和空白點。因此,光靠資金指揮棒,不管是刺激還是倒逼,都會因為過分關注利益所得而忽視問題意識,難以從根本上搞好城市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最終是為了讓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好,管理好不好,城市宜居不宜居,群眾最有發(fā)言權。從這個角度說,引入考評機制,不能只是“自己考自己”,需要注重社會參與性,讓老百姓成為不可或缺的評價主體!2億考評”基本還是內(nèi)部監(jiān)督考核,其運行有一定封閉性,信息公開的程度也有待提升,沒有跟公眾把“以獎代撥”的流程和細節(jié)講清楚,這也是其遭受質(zhì)疑的重要原因。
所以,“2億考評”雖然叫停了,但如何健全制度監(jiān)督、強化社會監(jiān)督,走出資金指揮棒的單向度,讓多元化考評機制成為城市管理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還需要繼續(xù)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