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交通肇事還是“群體性滋事”,都會有相應法律懲戒當事人。但這種容易“失控”的“社會情緒”,是值得好好反思的。
據(jù)中廣網報道,6月13日晚,廣西南寧市友愛路立交橋下發(fā)生一起汽車追尾交通事故。警方趕到現(xiàn)場,但周邊群眾持續(xù)聚集。多名目擊者向記者透露,當時有數(shù)輛公安巡邏車、警車被砸或被推翻。南寧市公安局昨日下午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稱之為“群體性滋事事件”。另據(jù)新華社報道,肇事車輛不是軍車,車中幾副軍車號牌均系偽造。
從警方的通報來看,交通事故的個中是非很簡單:陳某駕駛一輛未懸掛號牌的豐田小轎車追尾莫某駕駛的桑塔納出租車,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陳某打了莫某。民警趕到后認定陳某負事故全責,當事雙方達成賠償協(xié)議。但正當民警依法準備將陳某帶離調查并扣押無號牌車輛時,部分人員情緒失控,點燃陳某的車輛,并推翻現(xiàn)場多輛警車。
這通報大致描述了事件起因和經過,但看完還是讓人不得要領。一起看似非常普通的交通事故,而且當事雙方已經達成賠償協(xié)議,為何還會演變成一場“群體性滋事事件”?打人者在現(xiàn)場是否有什么刺激眾怒的言行?而現(xiàn)場民警的表現(xiàn),又是否存在什么瑕疵,讓圍觀者失去了信任?這些疑問,都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和信息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一些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治安案件,最終演化成群體性事件的并不罕見。比如今年5月8日凌晨,深圳一輛保時捷追尾一輛出租車,警方來了,但聚集的出租車司機還是開始打砸保時捷;5月24日,在濟源市宣化街西關小學門口,女司機畢姣撞人,警方到場后,還是發(fā)生了“市民憤怒”并打砸車輛的情況。
盡管這些案件具體情形有別,但背后仍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值得反思。不可否認,這些年來貧富差距、公權濫用等情形,造成社會上彌散著一股焦慮情緒。面對沖突事件,圍觀者往往不是以具體事件的是非來判斷對錯,而是看當事者的身份。一旦認定肇事者屬于“錢多后臺硬”的群體,對方只要稍有不當言行,就有可能點燃民眾的不滿情緒。在廣西這起事件中,陳某的態(tài)度和那幾副偽造軍牌,有可能就是現(xiàn)場“情緒失控”并升級的導火索。
此外,在突發(fā)事件引發(fā)圍觀之后,一些人性中惡的因素可能被放大,甚至連愛國游行中都曾出現(xiàn)打砸行為。面對少數(shù)“烏合之眾”,警方有必要以公正大膽的執(zhí)法,將危機化解于萌芽之中。
無論是交通肇事還是“群體性滋事”,都會有相應的法律懲戒違法者。但類似事件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這種容易“失控”的“社會情緒”,是值得好好反思的。建立法治中國,離不開一種良性的“社會情緒”。這需要民眾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多一些就事論事、合法監(jiān)督的理性,也需要以規(guī)范公權運行等實際行動,疏導時下對公平公正的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