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
據(jù)11月14日中國之聲廣播報道,中國人民大學有人提議將漢語變?yōu)檫x修課,原因是很多學生對學習漢語沒有“興趣”。此事引起極大爭議,一時間,諸如“不重視母語教育”之類的質(zhì)疑聲四起。
【理論深喉】
近幾年,類似熱議并不鮮見,個中緣由也不難理解。語文教育,承載的不僅是聽說讀寫這類基本技能,更是對本國歷史文化的傳承發(fā)展。“語文變選修”所引發(fā)的爭議,更多源自公眾對母語水平下降的擔憂,特別是在全球化日趨緊密,西方文明強勢影響的背景下,語文的“弱勢地位”難免會引發(fā)出于文化自覺的本能對抗。
一方面,不能讓語文大撤退。一些院校敢于上演漢語大撤退,只能說是對民族人文傳統(tǒng)的拋棄,是一些院校對傳統(tǒng)價值的割裂與顛覆。這其中雖然存在現(xiàn)代文明對于傳統(tǒng)文明的沖擊問題,但更多的原因或許在于,一些院校課程設計決策者認為漢語學習影響或干擾了其他有用的專業(yè)課程的學習。
有專家認為,中國人之所以在本土難以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文精神的缺失。理科生要想成為頂尖人才,對本國語言的學習,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必修課。一是語文作為一種工具,是學好各科課程的必要基礎。丟失了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而一味地去學習其他專業(yè),往往會得不償失。二是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主要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不可缺少的。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人文精神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是“德性” “價值觀”“人生哲學”的集中體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不是一種可以量化、可以換算成某種能力的東西,但是它體現(xiàn)在生活的各種方面,它甚至定奪了人生的方向,絕不容小視。三是大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把科研成果撰寫成論文,往往會言不及義。有教授表示,很多學生的論文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一整段下來一逗到底,更不談語言表達的精確性。
另一方面,語文成為選修并不可怕。在人文底蘊愈發(fā)匱乏的當下,大學語文“過山車”似的命運,就像一記警鐘敲擊在每一個人心房。但很明顯,選修與必修,并不是決定大學語文命運的分水嶺,大學語文課程的歸屬,也并不是其得以拯救的有效藥方。大學語文的尷尬地位,已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一課程正在被我們的學生所拋棄。眾所周知,大學語文所傳授的是一種內(nèi)心修養(yǎng),一種文化底蘊?墒,在浮躁功利的當下,許多人追求的并不是一種內(nèi)在的修養(yǎng)與豁達,他們所看重的,卻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應。
事實上,要破解大學語文不受待見的現(xiàn)實命題,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大學語文究竟該選修還是必修,也不在于它和英語課程的地位孰高孰低,反倒是我們的社會,并沒有給大學語文創(chuàng)造更為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我們的高校教育方式,并沒有將大學語文的精髓分解到每一個教學過程中去,以至于,大學語文的邊緣化,才那樣的觸目驚心。如果大學語文教材繼續(xù)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老師們的授課繼續(xù)呆板無趣,整個教與學繼續(xù)圍繞最后的考試進行,那這樣的必修就變得毫無意義,不僅不會增加大學生們對語文的好感,反而會讓大學生們更加厭惡語文,可謂適得其反。
這么看來,大學語文變?yōu)檫x修其實并不可怕,被學生拋棄才可怕。如果教授們的課能上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牢牢抓住大學生們的“芳心”,就是選修,那也會座無虛席。
[措施]
我們的教育分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各個階段的使命并不明確,甚至可以說,中國的教育,貫徹始終的,只有一個專業(yè),那就是應試。對此,專家建議:
合理的課程設置,基礎教育階段應該注重常識培養(yǎng)和人文塑造的,而高等教育則應該往專業(yè)領域拔尖的;A教育缺失的憂慮下,呼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補課,或正是語文選修引發(fā)爭議的關鍵問題所在。
要結(jié)束這種爭論,就必須重視教育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的命題,讓基礎教育的歸基礎教育;就必須重視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而不是在無謂的論證以及局限于某個科目的去留中繼續(xù)糾纏下去。
相關推薦:
2014公務員申論熱點:用質(zhì)量和公平托起明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