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題提煉要求
第一,主題的獲得需要一個反復提煉的過程
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說過:“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jīng)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這樣深刻的哲理性認識,但他們對文章主題需要反復提煉,也有自己的認識。元代人就曾說過:“凡作文發(fā)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當然,古人所說的三番過程,只是一個大致規(guī)律,不可理解得過于拘泥。對于有些作者或題材而言,也許“第一番來者”就是精意,因為作者對這一題材早已有反復的深刻思考,不必在作文時再從頭開始。對于一些閱世不深、經(jīng)驗欠缺的作者來說,“第三番來者”有可能依然是陳言,還需要繼續(xù)提煉下去。總之,提煉主題一般需要一個多次反復的過程,不能指望一蹦而就
第二,主題的提煉基于深入的實踐和豐富的材料
社會實踐這一概念,主要靠材料來體現(xiàn)。首先,材料來源于社會實踐,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種種事實、數(shù)據(jù)和局部認識,對于寫作來說,就是材料。其次,不管是記憶中的材料還是文字化的材料,都不過是實踐的觀念化形態(tài)或物化形態(tài)。因此,我們既可以說主題來源于實踐,也可以說主題來源于材料,它是在深人的社會實踐或者說是在豐富的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分過析、綜合、比較、歸納之后形成的
第三,材料和主題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雙向互動的辯證關系。在主題尚未產(chǎn)生、確定之前,材料是第一位的,它代表著存在和現(xiàn)實,而主題是意識,是第二位的。主題一旦確定,也就是說,一旦完成了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主題就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材料,能有效表現(xiàn)和支持主題的材料就使用,相反則不用。這時,主題又取得了支配材料的統(tǒng)帥地位
第四,提煉主題要深入挖掘事物本質
人對事物的認識,總是要有一個從表層到深層,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過程。提煉主題,也就是這樣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人的感官所反映的,永遠只能是事物的外部形態(tài)。提煉主題,要摒棄表面現(xiàn)象,努力挖掘事物內(nèi)在的本質,這就需要經(jīng)過大腦的分析、綜合、歸納、比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提煉,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
第五,提煉主題要有時代的眼光和新穎的角度
只有站在時代的前沿,才會有最新鮮最深刻的發(fā)現(xiàn),因此必須把反映對象置于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中去考察、去思索、去表現(xiàn)。譬如,日前我們國家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和諧社會建設政策背景下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全民正在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這樣的時代精神,在申論寫作中都應該有直接或間接的反映。缺少了這一時代精神,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欄目
希望與其他公務員考生進行交流?點擊進入公務員論壇>>>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