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會政策的運行
第一節(jié) 社會政策的構成要素(社會政策的主體、社會政策的對象、社會政策的資源)
一、社會政策的主體
1、社會政策主體的定義:直接或間接參與社會政策制定、實施和評估過程的個人、團體和組織。
2、社會政策主體的類型
(1)直接主體:
立法機關:指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主要任務是立法;
行政機關:指國務院及其各級政府,主要任務是實施和參與制定社會政策;
執(zhí)政黨: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是直接主體的核心力量。
(2)間接主體:
利益集團:是指具有共同觀念和利益的群體。有一是對社會政策的制定施加影響;
公民:憲法賦予其權利駕馭社會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和評估;
其他政黨:通過參加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方式代表不同階層參與制定社會政策。
3、社會政策主體的特點
(1)主動性:生產(chǎn)社會政策,所以具有積極和主動性;
(2)多元性:直接和間接主體,不是一元的,制定過程發(fā)揮不同作用;
(3)權威性:相對于社會政策對象而言,聲音更有分量。
4、社會政策主體的角色
(1)政策的制定者:直接和間接參與制定;
(2)政策的實施者:執(zhí)行和配合實施;
(3)政策的評估者:自我評價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4)政策的調整著:調整社會政策;
(5)資源的提供者:政府財政支持和利益集團的財力配合。
(除明白其含義和特點外,重點要注意主體的分類,它們各自的責任、角色、職能有差異,必須予以區(qū)分。主體在政策過程中扮演的五種角色,要分辨清楚主體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的具體角色)
二、社會政策的對象
1、社會政策對象的定義:社會政策的目標所指,實施受眾和接受者。
2、社會政策對象的類型
(1)普遍性對象:惠及全體國民,當涉及“底線公平”表現(xiàn),如某些發(fā)達國家提供的免費醫(yī)療,教育等;
(2)選擇性對象:惠及部分國民
3、社會政策對象的特點
(1)被動性:只能接受已有的社會政策產(chǎn)品,不能選擇,只能間接通過參與制定;
(2)差異性:對象有普遍性和選擇性;統(tǒng)一政策得到的實惠也因人而異;
(3)連帶性:與社會問題和需要聯(lián)系在一起是他們成為對象的原因。
4、社會政策對象的角色
(1)政策的訴求者:對象會向社會提出自己的問題和需要;
(2)政策的接受者:扮演接受者,或得利或損害;
(3)信息的提供者:對社會政策的體驗和評價。
三、社會政策的資源
1、內容
是指社會政策過程所需的物質或有形的基礎,其內容包括
(1)人力:政府人員、服務機構人員、社工和政策研究者;
(2)物力:所需的工作場所、工作設備等;
(3)財力:人頭費、辦公費和項目經(jīng)費等。
2、調動方式
(1)人力的調動:組建隊伍,包括專門人員和志愿者;
(2)物力的調動:多種途徑籌措;
(3)財力的調動:征稅、專項收費、社會保險費和服務收費。
(既要明白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要素的具體所指,更要重點關注各種資源的調動方式及其差異。尤其是政府的四種財力資源調動方式,更值得考生認真掌握?忌要區(qū)分征稅、專項收費、征收社會保險費和服務收費之間的異同)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