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于1992年入伍,其間因公致殘,《革命傷殘軍人證》證明林某為三等乙級殘疾(套改后為八級),在市民政局換發(fā)的《革命傷殘軍人證》里同樣寫著三等乙級殘疾。1995年林某退伍后回鄉(xiāng),由縣民政局負責安排在縣棉織廠工作,并簽了為期三年的合同。1999年11月10日,縣棉織廠發(fā)出通知,稱林某的勞動合同至1999年12月11日到期,要他辦理終止合同手續(xù)。2001年9月,因縣棉織廠改制,林某領了一筆自謀職業(yè)安置費后,不僅再也沒有享受過傷殘軍人應享受的待遇,而且也沒有得到企業(yè)主管部門的妥善安置。當林某到縣棉織廠原主管勞動部門反應情況時卻得到了這樣的解釋——“妥善安置”并非一定要安排一個新的工作。按照縣勞動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傷殘職工在辦理終止合同時,除了安置費外還可以領到一筆傷殘補助金;但有個前提,是否傷殘及等級得由勞動部門加以鑒定,部隊及民政部門發(fā)的《革命傷殘軍人證》不能作為憑證。
問題
1、上述案例中,林某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2、對于這些問題,社會工作者應該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A6.
小明是小學五年級學生,被要求來見社會工作者。從四年級開始,他的成績就一直處于下游水平。他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師和同學都覺得他“太安靜,有些孤僻”。他連續(xù)幾個寒暑假都參加學習輔導班,但是仍舊沒有提高成績。老師告訴小明的父母,如果他的學習再不改善,很可能沒法升級。
在社會工作者與小明談話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學習問題描述得很簡單:“都是因為老師,他們整天沖著我叫喊,讓我怎么好好學習?我告訴語文老師沒有完成預習時,她就說我太偷懶,太笨。如果他們都認為我是啞巴,怎么能夠指望我學到東西?”在進一步深談后,小明用一種沉靜、悶悶不樂的聲音概括了自己的想法:“我知道像我這樣的腦子不用指望有什么出息了,我思維慢,老師也無能為力。只要想起學校我就心驚膽戰(zhàn),我還怕自己會在課堂上說出什么愚蠢的話來讓人笑話我!
社會工作者單純會見了小明的父母,對于為什么兒子在學校表現(xiàn)不好的問題,他們很快就補充了自己的觀點。母親承認,當她聽到小明說不想去學;蛘卟粫黾彝プ鳂I(yè)的時候,她感到非常憤怒并大聲責罵他;不過她并不認為這種方法有什么問題?梢钥吹贸鰜,父母對小明都很生氣。
問題
1、在上述案例中,小明主要面臨的困境由哪些?
2、針對小明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采取什么樣的介入策略?
A7.
材料Ⅰ
我國目前共有667個城市,149個市轄區(qū),5904個街道,11.5萬個居委會,17.2萬個居民小組。在這個范圍內(nèi),配備社區(qū)服務設施的大概有13萬個,機構(gòu)性的服務中心有5505個,便民利民點大概有26萬多個,專職的服務人員36萬多人,兼職服務人員57萬多人,志愿者隊伍大約540萬人。
材料Ⅱ
21世紀新型社區(qū)建設的問題
新型社區(qū),概括來說,就是生活便利、管理有序、環(huán)境優(yōu)美、人際關系和諧的社區(qū)。在工作中,第一是要注意體現(xiàn)以人為本這個原則,圍繞居民的服務,圍繞居民的需求去開展工作。第二是資源共享,共組共建。要共同建設、資源共享才能提高我們利用資源的效率。各個部門的參與應該是建設性的,而不是爭權(quán)性的,人民做事而不是爭權(quán)。第三是管理有序。一定要有一套比較合理、科學的操作程序、規(guī)范。第四是擴大民主,居民自治。從事社區(qū)建設工作,不管哪個部門,都不要把我們的社區(qū)壓住,不要什么事都包辦代替,要多聽居民的意見,要讓他們在社區(qū)建設中充分享受到、體會到他們享有的民主權(quán)利,讓他們的意識、愿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第五個是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要一哄而起,工作要逐步推進,因為只有逐步推進才能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問題
從材料Ⅰ、Ⅱ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社區(qū)不丹數(shù)量龐大,而且發(fā)展速度快;隨著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新型社區(qū)紛紛涌現(xiàn),社區(qū)建設的內(nèi)容正發(fā)生著變化。這就給社區(qū)社會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區(qū)社會工作的內(nèi)容就顯得更為重要。試闡述社區(qū)社會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并加以舉例說明。
A8.
假設你是一名學校社會工作者,你所在學校有一批外來打工人員的子女,他們分處各個不同的班級。你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對自身的家境與身份較敏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針對學校中這批特殊群體,你打算如何開展工作?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