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認知行為理論是社會工作常用的重要理論,它來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和阿德勒的認知理論。根據認知行為理論,社會工作者在助人過程中應該著眼幫助服務對象改變()。
A.自己的看法
B.情緒宣泄的方法
C.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D.生活環(huán)境
【答案】A。本題考核的是認知行為理論的實務原則。界定對服務對象問題看法的原則即服務對象的問題與他的其他行為一樣是學習得來的,所以是可以通過學習改變的。
17.小何每當兒子哭鬧就會動手打兒子,在妻子的勸說下來見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者了解到小何幼年時,其父親有酗酒習慣,并在酒后常常打罵小何的母親。同時,小何的上司是一個非常霸道的人,常常要求小何加班。社會工作者經過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小何之所以打兒子是因為從身邊權威人士那里看到"強勢"處理問題方式的"好處"。社會工作者是用()理論作為評估和分析小何行為的理論框架。
A.精神分析
B.存在主義
C.社會學習
D.家庭治療
【答案】B。本題考核的是存在主義社會工作的觀點。社會工作者在對這類人士提供幫助時,幫助服務對象重新理解過去經歷的意義,引導他們賦予過去經驗以意義。小何之所以打兒子是由于他過去的經歷。據此分析社會工作者是用存在主義理論作為評估和分析小何行為的理論框架。
18.王某因失業(yè)而經常悶在家中,每天喝酒解愁。由于喝酒過量,導致身心出現問題。在家人的鼓勵下,他向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社會工作者引導他思考喝酒的好處和壞處,并建議他記錄何時、何地、在什么情況下會喝酒,以及喝的數量等資料,然后請他尋找不同方法去轉移喝酒的念頭。社會工作者是運用()理論去協(xié)助王某解決他喝酒過量的問題。
A.危機介入
B.理性情緒治療
C.認知行為
D.精神分析
【答案】B。本題考核的是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即對服務對象情緒、行為困擾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原因進行探尋和識別的具體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反映感受,讓服務對象具體描述自己的情緒、行為以及各種感受,從而識別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二是角色扮演,讓服務對象重新體會當時場景中的情緒和行為。社會工作者建議他記錄何時、何地、在什么情況下會喝酒,符合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的治療技巧。
19.張某一家長期處于貧困之中。社會工作者楊某在與張某一家面談中發(fā)現張某及其家人認為貧困是命中注定的,他們沒有能力去改變這種狀況。面對張某一家的情況,楊某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有能力改變環(huán)境中的不利影響。楊某做出這種分析的理論依據是()。
A.精神分析理論
B.認知行為理論
C.系統(tǒng)和生態(tài)理論
D.增能理論
【答案】D。本題考核的是增能理論。增能社會工作理論認為,個人需要不足和問題的出現是由于環(huán)境對個人的排擠和壓迫造成的。張某及其家人并非沒有能力,而是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使他們的個人能力被壓制了。
編輯推薦: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