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為人師表”,在我看來,至少要具備兩個方面:即“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所謂“學為人師”,就是要求:一方面,具有較高的文化業(yè)務水平,并且學而不厭;另一方面,能夠做到誨人不倦,堪為學生之師、家長之師、世人之師。
“能為學生之師”,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文化上要具有合格或超標準學歷,在業(yè)務上能夠掌握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科學知識。做到:學生有問必答,不問而應會者全知。現今時代,新知識的涌現和舊知識的淘汰非常之快,而且未來必將愈益加快。過去,人們在學校中所學可充一生之用,如今,如果一個人自足自滿,閉塞視聽,拒絕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用不了多久就會變得孤陋寡聞,這就將迫使我們教師必須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時作出明知的判斷,從多方面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不至于成為時代的落伍者。所以,一個教師如果沒有較高的業(yè)務水平,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就不能真正成為學生之師。當然,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如果教師不能做到誨人不倦,也不能成為稱職的人民教師。
“能為家長之師”,就是:要求做到家長有問必答,不問而應會者全知。例如,在家教問題上,許多家長希望能很好地教育孩子,然而卻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此時,教師就應當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向家長傳授正確的教子方法。這時,教師就成了家長之師。如果教師自身沒有必要的家教知識,就不能成為家長之師。所以,從這點出發(fā),我們教師也應當加強自身修養(yǎng),以求真正成為家長之師。
“能為世人之師”,就是:社會人士、有關單位,有求教于教師之事教師能基本能做到給予較為滿意的解答。當今社會,社會人士、有關單位,許多時候會有工作或生活中的許多疑難問題;在一般人的眼里,教師就是知識的化身,此時,他們往往會想到向教師請教。這時,教師就成了世人之師。如果教師知識過于片狹,不能給世人所問問題以比較圓滿的答復,就不配為世人之師。所以,教師必須具有較為廣博的知識或者是及時充實自己,才堪稱為世人之師。
所謂“行為世范”,我認為至少應具備這樣幾個方面,即:能為學生之范、為家人鄰居之范、為家長之范、為社會之范。
“為學生之范”,就是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來教育和影響學生,成為學生的典范。教師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首先應當是這種人,成為學生的榜樣;必須先受教育,躬行自明。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標準。同時,青少年學生又具有“向師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他們往往把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化作自己學習的內容,仿效的榜樣。因此,
教師從思想到作風,從言行到舉止,處處都應帶頭做得最好,成為“學生之范”。
“家人鄰居之范”,就是教師要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教育和影響家人影響鄰居,使大家能夠從自己的言行舉止中,學習做人,學習行事,以自己的典范作用感染和影響大家,從而成為“家人鄰居之范”。
“為家長之范”,就是要成為家長學習的榜樣,如在教育學生的態(tài)度上、在教育學生的方法上、在對教育的認識上,教師都應當以其博大的胸懷和科學的態(tài)度與知識,成為家長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成為“家長之范”。
“為社會之范”,就是教師的言行要成為社會的典范。社會賦予了教師“為人師表”的特殊要求,是因為教師的言行對社會文明風尚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教師常常被視為社會文明的匯集者和體現者,這就使得其思想道德、風度舉止,不僅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而且深深影響著學生家長和各行各業(yè)的人員,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凈化都產生重要影響。教師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中,更應注意為人師表,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到生活作風,從言行到舉止,從心靈到外表都應體現教師應有的文明風度和良好精神面貌,以帶動社會各行業(yè)人員,成為凈化社會風氣的帶頭人,成為“社會之范”。
綜上所述,我認為, “為人師表”,必須做到:既能“學為人師”,又能“行為世范”,這才能稱為一名稱職的人民教師。這就是我對“為人師表”的淺顯理解。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