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教學過程的本質 |
第 2 頁:教學過程的特點 |
第 3 頁:教學過程的結構 |
四、教學過程的結構
教學過程的結構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學科性質不同、教學目的任務不同和學生的年齡階段不同,教學過程的展開、進行和發(fā)展的程式是不完全一樣的。教學過程沒有一成不變的程式,且呈現多樣綜合的特點。
按照教師組織教學活動中所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可以劃分出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
(一)引起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習動機往往與興趣、求知欲和責任感聯系在一起。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啟發(fā)學生的責任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領會知識
這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1.感知教材
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鮮明的觀點,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識的基礎并發(fā)展學生相應的能力。感知的來源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觀教具的演示、參觀或實驗,教師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描述和學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會生產生活實踐。
2.理解教材,形成科學概念
引導學生在感知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以及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理解教材可以有兩種思維途徑:一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二是從已知到未知,不必都從感知具體事物開始。
(三)鞏固知識
通過各種各樣的復習,對學習過的材料進行再記憶并在頭腦中形成鞏固的聯系。知識的鞏固是不斷吸收新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的基礎。鞏固知識往往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一定是一個獨立的環(huán)節(jié)。
(四)運用知識
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教師要組織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和動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五)檢查知識(包括技能與各種認識能力)
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的質量怎樣,只有通過檢查才能確定。這主要由教師負責進行,一般采取課堂提問、檢查課內外各種作業(yè)和各種測驗來進行。但培養(yǎng)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也是非常必要的。如組織學生自查、互查、小組檢查等。檢查學習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師及時獲得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進程與要求;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發(fā)現學習上的問題,及時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對組織進行教學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是,也要防止在運用中出現簡單化和形式主義的偏向。因此在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生動活潑、多種多樣的。它不可能千篇一律采用“基本式”,都按6個階段進行教學,使教學機械死板;往往更多地采用“變式”,即根據實際情況對基本式做些改變,合并或省略某些階段,靈活地教學。
2.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
對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劃分為階段,分別闡述,是為了揭示這個過程的規(guī)律性,認識每個階段的特點和功能。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些階段之間聯系得卻十分緊密,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有時轉化得極快,往往很難從時間上做出幾分鐘的精確規(guī)定。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機械地按預先規(guī)定的時間,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分不差、界限分明地機械進行,而是要按學生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性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具體情況,引導他們機智靈活地從一個階段很自然地能動地發(fā)展到下一個階段。
3.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做些變通,減去某些階段,如學生對所學對象的感性經驗很豐富,就不必再進行專門的感知階段;如果學生對所學新概念理解得很深入牢靠,也可以不再做專門的階段性的復習鞏固等。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功能,如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等,在教學過程的始終都不能忽視。又如檢查知識,它并非只是最后一個階段上的事情,一開始就可以通過檢查已學知識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在理解和運用知識時也要及時檢查以便正確地掌握,因為這是有效地進行教學必須考慮的因素。
相關推薦:
2013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章節(jié)考核精要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