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教學過程的本質 |
第 2 頁:教學過程的特點 |
第 3 頁:教學過程的結構 |
第二節(jié) 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jù)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形成一定的科學世界觀及培養(yǎng)道德品質、發(fā)展個性的過程。
教學過程的理論是教學的基本理論,歷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觀點、從不同角度對教學過程做過種種的探索,提出各自的見解。
早在約公元前6世紀,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學一思一行的統(tǒng)一過程。后來的儒家思孟學派進一步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其重點在說明學習過程。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提出的教學論。
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以心理學的“統(tǒng)覺理論”原理來說明教學過程,認為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lián)系和系統(tǒng)化的過程。
19世紀末,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則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直接經驗的不斷改造和增大意義的過程,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它以新的知識觀和知識形成觀作為教學理論的基礎。
20世紀40年代,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以強調師生交往、認知結構的構建、信息加工以及系統(tǒng)狀態(tài)變換等不同觀點來對這一過程進行解釋。這些不同觀點,各有其哲學、心理學的理論依據(j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對教學實踐認識的不斷發(fā)展。
相關推薦:
2013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章節(jié)考核精要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