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心每一個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2.A【解析】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生變化,表現在: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在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3.A【解析】“學高為師”“良師必須是學者”強調的是本題性知識,也就是精深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
4.C【解析】加強師德建設是具有社會意義的重要工程,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現實需要。
5.C【解析】C項的做法既是對學生的寬容,又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6.D【解析】《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中說要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其中學生的安全,是他們的人身安全;學生的健康,是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生的權益,是法律賦予他們的權益。
7.C【解析】教師的人格特征與職業(yè)成就密切相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的熱心和同情心,還有教師富于激勵與想象的傾向性。
8.D【解析】略。
9.B【解析】教育基本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互關系的基本法律準則。我國的教育基本法是1995年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0.B【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guī)定,教師的權利受到保護,不得隨意開除教師。
11.B【解析】任何法律上的救濟,都要以損害的發(fā)生為前提,即使發(fā)生了侵權行為但沒有造成損害,也不存在救濟問題,因此,損害的發(fā)生是教育法律救濟的前提。 -
12.C【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收留夜不歸宿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時內及時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所在學;蛘呒皶r向公安機關報告。
13.A【解析】海頓被尊稱為“交響樂之父”,故答案為A項。
14.B【解析】楷書又稱為“真書”或者“正書”。
15.C【解析】根據模態(tài)命題對當關系,不必然P等價于可能非P,故C項正確。
16.C【解析】張仲景是舌下給藥、胸外心臟擠壓和人工呼吸法的發(fā)明者,記載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
17.B【解析】在電和磁的研究過程中,法拉第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才為發(fā)電機的發(fā)明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第二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
18.A【解析】本題考查成吉思汗的成就,成吉思汗在公元1206年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元朝是忽必烈,滅亡了南宋也是忽必烈,行省制度是元朝才創(chuàng)立的,答案只能選A項。
19.D【解析】A項是新中國成立的意義;B項也是新中國成立的意義;C項是辛亥革命的意義。答案選D項。
20.A【解析】“重章疊句,一唱三嘆”講的是《詩經》的藝術特點。
21.C【解析】《史記》是紀傳體史學著作。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
22.C【解析】這道題不一定知道確切的時間,可以進行邏輯推斷。首先,《論語》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寫出來的,而《春秋》是孔子修訂的,所以《論語》在《春秋》之后。而《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
23.C【解析】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現實主義詩人,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唐代山水田園詩代表性詩人有孟浩然、王維等。
24.C【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應“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25.D【解析】從“一般來說,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容易被與其目標一致的其他科學家所接受,作為他們的同事”可知“真正的同事”前的定語是“科學研究”“與其目標一致”,如果那些科學名人沒有動力去從事重要的新研究,那就不是“真正的同事”。
26.D【解析】第三學段側重對文章表達順序、作者思想感情、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等的把握,句中的表述不全面。
27.D【解析】中年級的學生可以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語句。高年級的學生可以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
28.A【解析】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其他選項的內容。
29.C【解析】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考查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