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辨析題 |
第 4 頁:簡答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四、材料分析題
1.某校對高一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新教材課外讀本閱讀情況的調查,結果2/3以上的學生完成情況很不理想。這一數字讓語文老師們十分震驚,如果不擴大知識面,單靠課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學生們的語文水平呢?
針對這個問題,王老師設計了“語文課進閱覽室”的具體方案:學生在閱覽宣閱讀自己喜歡的刊物,并組成興趣小組,閱讀與研究、交流相結合;搭建“語文課進閱覽室交流平臺”,以學生為主持人發(fā)表同學們的“薦雜文”“知類文”“談方法”“說感悟”,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問題,激發(fā)學習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師們都覺得不錯,但它要求任課教師花費更多的心血來備課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這對于已經非常繁忙的老師們來說,無疑是個重負。學校領導對此給予了大力支持,并選擇了高一、高二年級的五個班進行每周在閱覽室上一節(jié)語文課的實驗。
一段時間下來,王老師驚訝地發(fā)現兩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課堂秩序會那么好,進了閱覽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進入閱讀環(huán)節(jié);第二個“沒想到”是見效這么快,半個學期的十多節(jié)課下來,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觀。其中考試中的語文成績也明顯提高。學生們都說喜歡這種上課方式。 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談談你對王老師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實驗的看法。
【參考答案】
(1)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把傳授知識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了單純的知識容器,壓抑了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僅攝取知識,而且進行有目的的思考,激發(fā)學生勇于思考、質疑,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王老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在教學實踐中,善于交出學生思維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通過“語文課進閱覽室”,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在愉悅的情境申,享受學習知識的快樂。
(3)在“語文課進閱覽室”活動中,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師生之間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4)在“語文課進閱覽室”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實質性轉變,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教師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出發(fā),為他們創(chuàng)設有利于其獲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動思考的環(huán)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提高。
2.李小輝是某學校的一名初一學生,他發(fā)現自已越來越討厭上學了,因為他考試總是不及格,數學老師還用鮮艷的粗筆在他的試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維混亂,簡直不是人寫的!”他想爭第一,卻又認為自己怎么也無法爭到第一。說起從前,他也有過輝煌的學習成績:小學連續(xù)三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在市“希望杯”競賽中獲過二等獎,小學畢業(yè)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測驗,他只排在第21名,從此,李小輝便喪失了自信心,連他最擅長的數學也愛聽不聽,作業(yè)也馬馬虎虎……
請分析李小輝的學習心理并提出解決的對策。
【參考答案】
(1)李小輝由于上初中以來在學習上的多次失敗,陷入了習得性無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由于連續(xù)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李小輝這種狀況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將自己的失敗進行了錯誤的內部歸因。內部歸因是指人把失敗歸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認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為結果,因而出現個人的無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考試、分數、競賽、名次等外部強化手段去激勵學生學習,而嚴重忽視對學生內在動機的培養(yǎng)和調動,為此,一次偶然的成績不好就使得李小輝感覺自己各個方面都很差,進而對自己喪失信心。其次,數學老師在教育方式上的嚴重失誤,也使他徹底喪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該生的無助感。
(2)解決對策:①采用各種措施培養(yǎng)他的內在動機,例如,利用他的愛好如看報紙、愛玩電腦、愛玩籃球、喜歡數學等特點,巧妙實現動機遷移;②采用各種措施,消除他在學習上的無力感,增強他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