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問飲食口味
口渴與飲水
1)口不渴飲:指患者口不渴,不欲飲,提示津液末傷,多見于 寒證、濕證。或無明顯燥熱變化的病證。
2) 口渴多飲:指病人口渴明顯,飲水量多。提示津液損傷,多 見燥證、熱證。
口干微渴,兼發(fā)熱,微惡風寒,咽喉腫痛者,多見于外感溫 熱病初期。
大渴喜冷飲,兼有面赤,汗出,脈洪數(shù)者,多屬里熱熾盛, 津液大傷,多見于陽明經(jīng)證。
口渴多飲,小便量多,多食易饑,體漸消瘦者,為消渴病。
3)渴不多飲:指病人雖有口干或口渴的感覺,但飲水不多或 不欲飲水。提示營陰耗損或津液輸布障礙。見 于陰虛、濕熱、痰飲、瘀血等病證。
渴喜熱飲,飲水不多,為痰飲內(nèi)停,或陽氣虛弱,水不上承。
口渴而不多飲,兼身熱不揚,頭身困重,脘悶,苔黃膩者, 屬濕熱證;驕夭I分證,因邪熱蒸騰營陰 上承。
先渴飲而作嘔,或飲后即吐,多為飲停于胃的 “ 水逆 ” 證。
先見嘔吐而后渴欲飲水者,是津液耗傷,飲水自救之征。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舌有紫色瘀斑者,為內(nèi)有瘀血。
食欲與食量
(1)食欲減退: 不欲食:指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量減少,又稱食欲不振。
納少:指進食量減少,常由不欲食所致。
納呆:指無饑餓感,可食可不食,甚則惡食。
厭食:厭惡食物,或惡聞食味,稱為厭食,或稱惡食。 新病食欲減退,是正氣抗邪的保護性反應。 久病食欲減退,兼神疲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脈虛者,屬脾胃 虛弱。 食少納呆,伴頭身困重,脘悶腹脹,舌苔厚膩者,屬濕邪困脾。 厭食兼噯氣酸腐,脘腹脹滿,多屬食滯胃脘。 厭食油膩之物,兼胸悶嘔惡,脘腹脹滿者,多屬脾胃濕熱。 厭食油膩厚味,伴脅肋脹痛灼熱,身熱不揚者,多為肝膽濕熱。 妊娠早期有厭食反應,一般屬生理現(xiàn)象。但嚴重者嘔不能食, 為妊娠惡阻。
2)消谷善饑:指食欲過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饑餓,進食量多, 亦稱多食易饑。乃胃火熾盛,腐熟太過所致。 消谷善饑,形體反見消瘦者,多見于消渴病。 多食易饑,兼大便溏泄者,屬胃強脾弱。
3)饑不欲食:指患者雖有饑餓感,但不欲食,或進食不多。多因 胃陰不足,虛火內(nèi)擾所致。
4)偏嗜食物:即病人偏嗜某種食物或異物。 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常見于小兒,多屬蟲積。 婦女妊娠期間,偏嗜酸辣等食物,屬早孕反應,一般不屬病態(tài)。 偏嗜肥甘,易生痰濕; 偏食生冷,易傷脾胃; 過食辛辣,易病燥熱等。
詢問疾病過程中食欲食量的變化,可了解疾病的輕重預后。 食欲恢復,食量漸增,是胃氣漸復,疾病向愈之兆; 食欲逐漸減退,食量漸減,是脾胃功能衰弱的表現(xiàn),提示病情加重; 久病或重病患者,一般食少無味,甚至不能食,如突然欲食或暴食, 稱為 “ 除中 ” ,是脾胃之氣將絕的征象,屬病危。
口味:指口中有異常的味覺或氣味。
口淡乏味:指口中無味,舌上味覺減退。為脾胃氣虛,或?qū)俸C。
口甜:自覺口中有甜味?谥刑鸲衬伈凰嗵S膩者為濕熱蘊脾; 口甜但舌苔薄凈,口中誕沫稀薄者為脾虛。
口苦:自覺口中有苦味。見于心火、胃熱、肝膽火旺、膽氣上逆等。
口中泛酸:自覺口中有酸味,或聞之有酸腐氣味。為食滯胃脘或肝氣 犯胃。
口咸:自覺口中有咸味。多與腎虛及寒水上泛有關。
口澀:口有澀味如食生柿子的感覺。每多與舌燥同時出現(xiàn)。為燥熱傷 津,或臟腑陽熱偏盛,氣火上逆所致。
口粘膩:口中粘膩不爽,常伴舌苔厚膩,多屬濕濁停滯或痰飲食積。 如粘膩而甜,多為脾胃濕熱,粘膩而苦,多屬肝膽濕熱。
口舌麻木而感覺減退者,多為肝陽化風或某些藥物過量。 口腔疼痛,多為胃火上炎,或陰虛火旺。
相關推薦:2010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全真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