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西省公務員考試大綱的如期公布,為2010年江西省公務員考試敲響了戰(zhàn)鼓。對于辛勤備考、積極應戰(zhàn)的考生來說,具有針對性的考試大綱解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中公教育專家第一時間為你提供一份完備、翔實、精辟的考試大綱解讀,就是這恰到好處的東風。我們通過深層次剖析這次公考將要發(fā)生的種種變革,為廣大考生最后的沖刺助力!
近年來,隨著國家公務員考試改革的深入,許多地方省市區(qū)公務員考試也逐漸沿襲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內(nèi)容與形式,與此同時,也在力爭凸顯其地方特色。江西省2010年考試大綱,就在大處與國考近似,細節(jié)之處也有相當?shù)淖兏铩?/P>
順應大局:題型順序調(diào)整,向國考看齊
2010年江西省公務員考試大綱一改往年作風,大刀闊斧調(diào)整五個部分的題型順序,向國考看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將常識判斷部分由第一部分變?yōu)榈谖宀糠帧_@個微調(diào)比較有深意。
首先,此次微調(diào)顯然是根據(jù)對公務員的能力要求主次安排題型順序,彰顯科學性。良好的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是對公務員最基本的要求,試題以此為第一部分,設置兩種題型,繁簡得當,莊重而科學。后繼以數(shù)量關系、判斷推理和資料分析三部分,內(nèi)容豐富,要求漸高,格調(diào)不凡。最后以常識判斷收尾,薈萃多學科知識,異彩紛呈。從思維方式的訓練和拓展的角度講,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并重,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比肩。
其次,這也暗示常識判斷部分繼去年調(diào)整考查范圍的變化外,將進一步優(yōu)化考試內(nèi)容。簡單的記憶性試題將進一步減少,試題將更加突出考查應試者多學科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凸顯特色:常識判斷微調(diào),法律知識比重減少
與2009年江西省公務員考試大綱相比,2010年的大綱中有一個細節(jié)性的微調(diào),即將以前的“測查的內(nèi)容涵蓋法律、政治、經(jīng)濟、管理、歷史、自然、科技等方面,側(cè)重考查應試者的法律知識運用能力”,改為“主要測查報考者對法律、政治、經(jīng)濟、管理、歷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識的運用能力”。不再強調(diào)法律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查,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應當將精力放在更多的領域當中,不能在拘囿于法律知識的復習。
下面就考試的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和申論科目進行詳細解讀。
一、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
第一部分:言語理解與表達
2010年江西省公務員考試大綱要求,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準確地理解文字材料內(nèi)涵的能力。這具體體現(xiàn)在七個方面:
1.根據(jù)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jié);
2.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準確含義;
3.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
4.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
5.根據(jù)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
6.判斷作者的態(tài)度、意圖、傾向、目的;
7.準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
大綱要求考查的能力與多樣的考查方式之間,一脈相承。解答此類題型,必須要把握和運用好一個萬能鑰匙:語境?忌绻軌蚨嘟嵌确治稣Z境,就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圍繞這些考查方式演變出來的多種題型,做到迅速而準確地解題。
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各題中,一般包含一段話或一個句子,要求報考者選出與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項。
例題1:對一篇規(guī)范的論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綜述、刪注釋,實在是 的不智之舉。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削足適履 B。揚湯止沸
C。矯枉過正 D。舍本逐末
解答:對于選項給出的四個成語,我們在理解成語意思的基礎上能快速得出答案選A。
例題2:在古典傳統(tǒng)里,和諧的反面是千篇一律!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諧的一個條件是對于多樣性的認同。中國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對于和諧的經(jīng)典認識與體現(xiàn)。中國古代的音樂藝術很發(fā)達,特別是一些中國樂器,像鐘、磬、瑟等各種完全不同的樂器按照一定的韻律奏出動聽的音樂,但如果只有一種樂器就會非常單調(diào)。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和諧觀念源于中國古代音樂
B。差異是和諧的一個必要條件
C。中國人很早就產(chǎn)生了和諧觀念
D。音樂是對和諧的經(jīng)典認識與體現(xiàn)
解答:做片段閱讀首先要通讀文段,分析文段結(jié)構(gòu),弄懂文段主旨,找出文段中心句。再對照選項,可以發(fā)現(xiàn)B項符合文段中心,因而B是正確答案。
相關推薦:江西:2010年公務員招考公告、職位表及報考專題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