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領導想把握
1、 方案。模式為“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方案是在應急狀態(tài)下提出的供領導選擇的對事情的處理作出的多種計劃性安排。方案通常分備選方案和實施方案,常規(guī)方案和最佳方案。我們在正式文件上見到的方案是以實施方案的形式出現的,理論上講它也是最佳方案。方案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多種計劃性安排,而不是一種,它針對是正在發(fā)展變化中的事物,其目的是使事物的發(fā)展趨勢朝著預想的目的轉變,所以它要考慮事物在不同階段的變化從而制定不同的方案與之適應。這對沒有工作經驗的考生來說難度是比較大的,對于有兩年基層工作的考生來說則相對簡單。因為機關里面經常都會討論某種方案,其目的就是比較各種方案的優(yōu)劣,從而選擇最佳方案。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是也。在前邊我們已經就方案作了比較多的講解,在此不再詳述。
2、對策。模式為“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對策是針對特定社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和辦法。對策首先是具有極強針對性,它是要將某個問題解決掉,使不愿看到、不想看到的事件消失從而不再出現,它從存在狀態(tài)上對負面信息的形式進行消滅。對策既在理論上應是可行的,又在實踐中是可以操作的。對策有上策、中策、下策。在此意義上與方案很有相似之處,以是考生分不太清楚。對策作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它通常由一個部門實施,也可以整合其他部門共同實施。對策的重點在于調動各種可以調動的資源和力量,將問題徹底解決掉。對策的對象通常是宏觀的、靜態(tài)的事物或現象。上策、中策、下策通常是從付出的成本、所遭受的風險與所獲得效益的對比中比較得出的。(郭五林著)
3、思辯。模式為“有何優(yōu)點或缺點”。
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采取何種方式對待事物,關鍵是看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沒有絕對的利,也沒有只有弊的利。這種優(yōu)缺點分析對機關將要采取的措施進行兩面性評價,既全面地看待事物,也為事情的結果承擔必要的責任和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改革必然帶來社會利益的調整,任何改革都有優(yōu)點也都有缺點,不可能使每一個人都完全滿意。所以,一分為二地來看,行政決策時就能兼聽則明,而不是偏聽則暗。
4、論證。模式為“可行還是不可行”。
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很多新工程、新項目要上馬,很多新制度、新方案要出臺,到底可行不可行,還需要進行論證。以前,我國都偏向于單方面的進行可行性論證,但在2006年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代表們提出要加強“不可性論證”,中央電視臺多次報道關于加強“不可行性論證”的新聞。這說明,我們對行政決策的認識正在加深,決策機制正在完善。因為“可行性論證”過程中,寫作可行性論證報告的單位為了推動自己的工作,往往文過飾非,對事物的弊端輕描淡寫甚至隱瞞不報,影響上級決策的正確性,F在強調加強“不可行性論證”,是一種新趨勢,值得鼓勵。單獨另起不可行性論證報告,可以將不可行性論證得很清楚,就是要讓不同的觀點在出臺前先爭論,使真理愈辯愈明,使決策越來越英明。
5、推廣。模式為“如何推廣成功經驗”。
考生對負面事件的處理能力將會隨著對申論考試研究的加深而加強,但考試總是容易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如果考查考生推廣成功經驗的能力,那可能又會讓很多考生手足無措。因為我國的改革開放,遵循的是先探索,后推廣的原則,先要摸著石頭過河,然后才能總結規(guī)律,幫助更多的人過河。所以成功經驗的推廣可能成為考試的奇招。由于近年來考試老是拿負面問題說事,使得公務員考試的內容傳播在社會上也導致一些負面影響,如果長期下去,鑒于公務員考試在社會上影響范圍寬、影響時間久、影響人數多,會大大加強負面新聞的傳播,久而久之,會使社會形成刻板印象,那在輿論導向是不好的。所以,適當地考一些推廣成功經驗方面的試題,也可起到調節(jié)作用和平衡作用。
6、探索。模式為“當前如何對待”。
對于一些社會上出現的新事物,新問題,不是事事都有明確的答案,在“依法辦事”和“實事求是”之間總還存在著差距。法律的滯后或超前嚴格說都無法做到實事求是,到底是遵循規(guī)律還是遵守法律,就成為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例如山東省出臺了同命不同價的文件,規(guī)定城鄉(xiāng)居民在車禍中喪生,按照不同的賠償標準來執(zhí)行。社會各界對此爭議很大。其他還未出臺類似政策的地方將如何對待這個問題,領導總是想要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思的,當然,近水樓臺先得月,接近領導先被問,所以,在機關里工作的公務員是最容易被首先問到的。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大家要把握好一個尺度,就是客觀平實,不要褒貶太明,如實陳述其優(yōu)劣,實在情況不明或難以決策,就重頭做起,先調查、后分析、再制定政策、公示征求社會意見、再綜合決策。這樣可以確保準確無誤。(郭五林)
7、借鑒。模式為“提供國內外參考資料”。
如果申論考試都只靠給定材料,那也不能達到深入檢測高水平考生的要求。如果由考場內牽涉到考場外,這樣考生就沒法趕炮火功夫了,不可能靠短期培訓取得優(yōu)秀成績了,所以申論考試將可能設置測查考生課外知識的試題,要求考生提供資料中沒有的內容,從而補充、完善或說明提出的建議或意見,為領導提供全方位的參考。比如說體罰,在我國是明令禁止的。那是不是只能明令禁止呢?明令禁止是不是最好的選擇?領導如果要求你提供國內外參考資料,那你得以比較快的速度提供?荚嚨臅r候就是考你考場提供。這種題在閱卷的時候標準可能會相對寬松一點,但很多關在圍墻里面讀書的考生就能一無所知。這樣公務員考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禁止“書呆子”或“迂夫子”進入。改變考生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高分低能狀況。
以上7項,第1、2項是對已經明晰是“問題”的事實提出解決辦法。第3、4項是對正在發(fā)展中的事物進行的思考,還不便立即做出正誤決定,需要進一步的思考。第5、6、7項是對新生事物的態(tài)度。好經驗要推廣,新事物要慎重。以上7項是按照對事物的認識由多到少排列的對待辦法。由于我國的公務員考試時間還不長,還很不成熟,考的都相對比較簡單,一些簡單的設置申論要求方式已經為各界考生所熟悉了,所以像本人長期研究申論,深諳考試規(guī)律,培訓的考生,只需要不長的時間,申論就很容易考70分以上。如果考試的申論要求再不改革,全國人民都熟悉了本人的教學模式,那公務員考試又將陷入困境。我個人建議申論的考試要加強變化,既要有方向性的,又向有具體性的。預計今后中央和地方公務員考試申論科目一定會加強難度,以區(qū)分優(yōu)秀人才和一般人才,將高素質人才選拔到公務員隊伍中來。上述的一些測試方法難度是很高的,但過分加強難度又會增加考試偏差,所以得慢慢來,緩步走,改革不能太急。
在大家知道申論命題的一般原理之后,我們再來研究申論的命題的變化。按照我們前期的研究成果,申論是虛擬行政行為,其申論要求是模擬行政機關中領導對下級的發(fā)問、追問和要求下級去論證這樣三個步驟的。那我們請大家設身處地想一想,領導都會問些什么呢?這些題將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呢?
說到底,領導的發(fā)問就是想對事情的基本狀態(tài)有所了解,追問是想對事物的基本狀態(tài)能夠把握,論證是想對事物的基本狀態(tài)做出恰當反應。所以,領導到底都想了解些什么呢,我們由此接著論述。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申論要求的30種變化,只是一種理論預測,并不是說實際上都會考到。根據申論考試的難度系數要在0.55左右這個要求,這里有一些變化是不可能拿來考試的。難度系數過高或過低都不便于考試,因此實際能夠拿來做試題的申論要求的就要少一些。我在現場講解的時候會給大家詳細分析。在此先提供給大家預習。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