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重點提示
統(tǒng)觀近幾年全國各省的教師資格認證教育學考試,本章的考查重點是:
(1)技能的兩大分類及形成階段。
(2)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養(yǎng)要求。
(3)心智技能形成的有關理論。
考綱鏈接
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2.技能的特點:(1)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為;(2)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zhí)行方式構成的,屬于動作經(jīng)驗,不同于認知經(jīng)驗的知識;(3)技能中的各種動作要素及其執(zhí)行順序要體現(xiàn)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
3.技能的種類:
(1)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指由一系列實際動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組成的操作活動方式。它具有客觀性、外顯性、展開性的特點。
(2)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它具有以下特點:對象具有觀念性;執(zhí)行具有內潛性;結構具有簡縮性。
4.技能的作用:(1)能夠對活動進行調節(jié)與控制;(2)是獲得經(jīng)驗、解決問題、變革現(xiàn)實的前提條件;(3)影響著學習者的個性品質。
5.操作技能的分類:
(1)從對外部刺激的調節(jié)方式看,分為連續(xù)性動作技能和非連續(xù)性動作技能;(2)從對外部條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為封閉型動作技能和開放性動作技能;(3)從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動作幅度大小,可分為精細動作技能和粗放動作技能。
6.心智技能的分類:
(1)根據(jù)適用范圍不同,分為一般心智技能和專門心智技能;(2)根據(jù)學生學習的結果,分為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
7.操作技能形成的階段:可以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與操作熟練四個階段。
8.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像的過程。在操作定向階段形成的映像應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操作活動的結構要素及其關系的認識;二是與操作技能學習有關或無關的各種內外刺激的認識與區(qū)分。
9.操作模仿即實際再現(xiàn)出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
(1)動作品質:動作的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較差;
(2)動作結構:各個動作之間的協(xié)調性較差;
(3)動作控制:主要靠視覺控制,動覺控制水平較低;
(4)動作效能:完成一個動作往往比標準速度要慢,個體經(jīng)常感到疲勞緊張。
10.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1)動作品質:動作可以表現(xiàn)出一定的穩(wěn)定性、精確性和靈活性,但當外界條件發(fā)生變化時,動作的這些特點都有所降低;
(2)動作結構:動作的各成分趨于精確,多余動作也有所減少;(3)動作控制:視覺控制不起主導作用,逐漸讓位于動覺控制;
(4)動作效能:疲勞感、緊張感降低。
11.操作熟練: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zhí)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1)動作品質:動作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在各種變化的條件下都能順利完成動作;(2)動作結構:各個動作之間的干擾消失,銜接連貫、流暢,高度協(xié)調;(3)動作控制:動覺控制增強;(4)動作效能:心理消耗和體力消耗降至最低。
12.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1)準確的示范與講解;(2)必要而適當?shù)木毩?(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4)建立穩(wěn)定清晰的動覺。
13.示范的作用: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進而在實際的動作活動中可以調節(jié)動作的執(zhí)行。
l4.教師示范要做到:(1)動作示范與言語解釋相結合;(2)整體示范與分解示范相結合;(3)示范動作要重復,在示范中要指導學生觀察。
15.練習是動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條件。這里的練習是指有意練習,即練習者抱有改進其作業(yè)水平的目的,而且這種練習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16.練習的分類:(1)根據(jù)練習內容的完整性可分為整體練習和局部練習;(2)根據(jù)練習時間分配不同可分為集中練習和分散練習;(3)根據(jù)練習途徑不同可分為模擬練習、實際練習和心理練習。
17.練習中出現(xiàn)的高原現(xiàn)象:即學生在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的技能學習中,練習到一定階段,常出現(xiàn)進步暫時停頓的現(xiàn)象。
18.反饋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給學生進一步加工的信息,是動作技能學習最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且在練習過后要給學生留出加工反饋信息的實踐并采取相應措施促進學生對反饋信息的加工。反饋可來自兩方面,內部反饋和外部反饋。在學生技能學習中給予反饋要注意反饋的方式、反饋的內容和反饋的頻率。
19.動覺訓練要注意:(1)減少對視覺的依賴;(2)采用分解法,讓學生練習分解的個別動作;(3)利用各種輔助手段或輔助器械讓學生體驗伴隨動作的運動感覺線索。
20.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論探討:加里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21.加里培林的五階段論:(1)活動定向階段;(2)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階段;(3)有聲言語活動階段;(4)無聲的外部言語階段;(5)內部言語活動階段。
22.心智技能的三階段論:(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內化。
23.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運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教師應注意:(1)讓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使學生對活動有一個完整的映像;(2)讓學生了解圍繞各個動作的結構而形成的各種規(guī)定的必要性;(3)采取有效措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
24.原型操作:是依據(jù)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教師應注意:(1)讓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以展開的方式呈現(xiàn);(2)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采用變式加以概括;(3)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適時地向下一階段轉化;(4)動作的執(zhí)行注意與言語相結合。
25.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教師應注意:(1)動作的執(zhí)行應從外部言語開始,再逐步轉向內部言語;(2)開始時,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再依據(jù)活動的掌握程度簡縮;(3)要注意變換動作對象,對活動方式進行概括;(4)要注意適時地實現(xiàn)轉化。
26.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從心智活動的方式看,心智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聯(lián)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2)從心智活動的調節(jié)看,心智活動已經(jīng)不需要意識的過多控制就能自動進行;(3)從心智活動的品質看,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獨立性和批判性、靈活性等都大為增強。
27.心智技能的培養(yǎng)要求:(1)遵循心智技能按階段形成的理論;(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3)熟練掌握心智活動規(guī)則和課題解答程序;(4)創(chuàng)設條件,提供心智技能應用的機會。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